走进贵州省赤水市长期镇白田村——6米宽的硬化公路四通八达,道路两旁绿植迎风摇曳,房屋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漫山遍野的金钗石斛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立春后的白田村,处处都散发着欣欣向荣的气息,可谁能想到,这个曾经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的落后村,短短几年时间,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相关资料图)
“以前出门,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现在我们出门有车子、兜里有票子、过上了好日子,多亏了村里忙不过来的"石斛书记"啊,让我们家家户户都有产业,增收致富。”村民黄治伦指着自家长势喜人的金钗石斛笑着说。
村民们口中这位“忙不过来的石斛书记”是白田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贵举——他身材瘦削、皮肤黝黑,虽然50多岁,但精神百倍,带领全村发展金钗石斛特色产业实现了富民强村,因此就有了这个“绰号”。
白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贵举(右一)
熟悉袁贵举的人都说,现在的“石斛书记”喊着有多顺口,当年他带头发展这产业就有多坎坷。“我种了一辈子的地,只知道米饭能填饱肚子,没听说过种石斛能过日子,反正我不种!”70多岁的周老辈一直摇头——试点种植金钗石斛初期,技术哪里来、销售怎么办、利润高不高、前景好不好……群众心里存在不少的问号,动员工作很难做。
群众不相信,袁贵举就证明给大家看,搞石斛种植是可以“鼓腰包”的——仅仅用了2个月,20亩的集约化仿原生态金钗石斛基地初具规模,第一批石斛种苗销售额达35万元。虽然面积不大,但收成很好,种石斛的群众也尝到了甜头。如今,金钗石斛已成为白田村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已达700余亩,带动800余户农户实现持续增收。
谈起当年“一根筋”发展金钗石斛产业时,袁贵举说:“我们村山多地少,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限,村里的年轻人都外跑,发展金钗石斛产业既不占耕地,也不占良田,经济效益还不错,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干下去,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鼓足群众腰包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干了20年农村工作的袁贵举深知这一要义。金钗石斛成为主导产业后,他没有一丝松懈,一直在探索新的领域,发展新的产业。如今的白田村,稻鱼共养、石斛种植、石料加工、种鱼养殖等各项产业齐头并进,发展有声有色。
2021年,白田村成为赤水市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示范打造……这些,填满了袁贵举的工作时间表。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下班时间”,每当妻子备好饭菜,静静等他回家,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总是“还在安排事情,还在安排事情……”。
“作为村主任‘一肩挑’的领头雁,我就像一个大家长一样,有责任把全村群众带上致富路,有责任把白田村建设得更好,否则就愧对群众。”每当被问到为何接近退休的年纪了还要这么拼时,袁贵举总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来源 长期镇
编辑 刘思博
二审 李劼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