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原标题:海南周刊 | 留住“村BA”的村味

文\罗安明

贵州“村BA”走红网络,各类商业投资“摩拳擦掌”欲抢先入场,部分比赛已出现外援身影。这让人不禁担心,过度改造会不会让村味十足的“村BA”变味。

贵州“村BA”从苗族“吃新节”活动发展而来;广东潮汕地区的“DBA”(龙舟赛)根植于民间信俗;海南文昌乡村排球赛在百年中发展出多种“土味”打法……纵观各类特色乡村体育赛事,我们不难发现,相关体育项目大多已扎根乡土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带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

客观地说,“村BA”比赛虽然精彩,但论技战术水平与职业联赛仍存在不小差距。几千万网友围观一场村级篮球赛,看的不仅是争夺激烈的赛况,热闹的氛围、接地气的解说、本土文化元素、农民球员拼搏向上的精气神,这些赛场外的看点或许才是“村BA”真正的个性标识和流量密码。因为,乡土文化属性方为乡村体育赛事的最强IP。

海南有不少类似“村BA”的乡村体育赛事,比如海口15村篮球赛、乐东东孔“足球村晚”、黎族“打狗归坡”“拉乌龟”等比赛。这些赛事兴起发展于民间,有很强的草根性和原生态特点,也具备“出圈”的潜质。我们应顺水推舟,加强统筹规划和宣传推广,把赛事办得更加有声有色,同时也应把握好度,尊重规律办事,尤其要注意留住乡村体育赛事的村味。

留住村味,首先要坚持发展群众体育的思路,以村民为主体,让村民唱主角,充分调动村民参赛、办赛的热情。其次,在设置比赛类型、比赛规则,以及选定场地等方面,应当充分尊重球员的意见,做到“入乡随俗”。此外,可以把海南各地的节庆活动和乡村体育赛事结合起来,既增强赛事的文化味,又可发展体育旅游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应该避免两类行为:伤筋动骨式地改造,让原汁原味的比赛变得索然无味;随意添枝加叶,让有模有样的比赛变得面目全非。毕竟,加入生姜、辣椒爆炒的文昌鸡虽然也有人喜欢,但那并不是它应有的模样!(罗安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