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以“数字创新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字乡村发展”高端对话在贵阳举行。
在高端对话环节,来自中国信通院、中科院软件所等研究机构及万物易联、满帮集团、蚂蚁集团、腾讯集团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数字乡村发展的目标、方法和路径,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引导社会各界持续关注数字乡村建设,共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资料图)
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所长徐志发的主持下,各代表们依次发言,一展各自对于数字乡村发展的想法和思路。
交流对话的第一个话题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思路和建设模式”。对于这一话题,蚂蚁集团公共事务总监张林表示,蚂蚁集团一直把“为世界带来微小而美好的改变”作为宗旨,用数字化方式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他为大家介绍了蚂蚁集团旗下的支付宝和网商银行这两个平台利用数字化开展消费帮扶、公益助农、数字普惠金融等助力乡村发展。并简单介绍了其公司2022年发起的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女性的“数字木兰”帮扶计划。
万物易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文强表示,该公司主要做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以互联网基础扩充扩建地方,围绕着每个县的主营业务进行数字化赋能。他介绍了该公司在福州市连江县建设的利用近海5G基站+卫星,数字化赋能让该县实现了海洋渔业生产、养殖、销售一体化,极大助力该县海洋渔业的发展。
他还介绍了该公司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的探索,“我们现在在做的是把我们的IPV4写入各地政府与企业,学校、医院升级到IPv6,我们充分利用IPv6的高安全性和众多地址,能实现比较好的溯源。”他列举了福建连江县的鲍鱼产业,“我们利用IPv6的海量地址给他们做了海连江品牌,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整个鲍鱼的系统溯源。”消费者以此可以看到所买鲍鱼养殖、生产、加工的全过程。
中科院软件所软件与计算科学实验室副主任陈峰表示,该所和贵阳市政府共同成立了以大数据和区块链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贵阳信息技术研究院,“息烽县的数字乡村相关工作中,我们便是作为技术支撑单位。”
他介绍,作为科研单位首要的任务是围绕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除了息烽县的主题数据库,还包括自主研发的可控区块链平台“享链”,都是为数字乡村和数字经济底层赋能。“享链”目前与农业相关最主要的就是助力农产品溯源这方面的工作。
满帮集团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徐强认为,数字乡村建设必须标准先行,中央网信办联合四部门出台的《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整个数字乡村的建设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在数字乡村的建设当中或者在整个的乡村振兴工作当中,最难的两个痛点就是农产品如何卖出去和如何运出去。”他表示,解决这两个痛点需要两类平台。第一类是需要电商平台。第二类便是要满帮这样的数字货运平台,通过两类平台解决两个痛点。
腾讯集团高级政务专家陈圆圆表示,通过实践发现,捐钱做公益不是腾讯的核心能力,而互联网社交连接,才是腾讯的核心能力。“2014年10月份,我们在黔东南州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做了一个实验,将一个99%的村民没有见过智能手机的村庄改造成移动互联网村。我们邀请120位村民参加这场实验,半年之内不能离开村庄,也不能把手机给卖了,这半年时间,我们发现,村民用智能手机,开始建立了情感连接。”她介绍,后面还利用微信帮助当地缓解干群关系,助力基层服务。
腾讯集团从黔东南州的一个村庄开始起步试点,在三年之内将其模式推向全国,2021年和农业农村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腾讯成立了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推出了“为村耕耘者”。她在对话上还邀请贵州开通腾讯的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小程序。
嘉宾对话的第二个话题是邀请嘉宾从各自的角度谈一谈当前数字乡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挑战以及如何应对。
张林表示,要解决数字乡村建设中人才匮乏的问题,返乡创业大学生是突破口,同时也要注意数字鸿沟以及涉农数据方面整体存在着“散、乱、微”的问题,数字乡村建设的数据使用、保管、留管、产生价值包括后续的应用,都还没有统一标准。
郭文强表示,建设数字乡村,首要的就是加强乡村互联网基础建设。而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资金缺少等问题,要利用现在的行政办法和已有的数据,为农村创造风控体系,利用农村风控体系使商业银行进到农村,让它产生内源原生动力。
同时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外出较多,乡村的教育资源非常欠缺,可以把教育部的优质教育平台的课程引入进来,以此补充农村的教育资源。
陈峰则表示,企业可以以定点帮扶的方式派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到农村中去,补充农村中欠缺的人才,和农村共享人才,一起来推动整个乡村产业的发展,并分享了该公司在贵州派驻驻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故事。
“我们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当中,发现主要的就是新业态、新产业的培育动能不足。”徐强还从该公司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作了举例,“我们在做冷链运输时发现,贵州的农村检视仓,这严重制约了生鲜产品的运输效率。”他还指出,因为农村人口的流失,现在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十分严重,当村子里面懂信息化或者能够接受基础培训的人都非常少的时候,连人才培育都觉得无从下手。“这些问题都是共性问题,也是系统性的问题,它的解决也需要顶层设计。”徐强说。
对于解决办法,徐强表示,第一是抓钱,各地政府要想足办法吸引投资、鼓励投资。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把投资落到乡村里面。第二是关注人,我们鼓励企业员工到各自家乡当宣传员、信息员、销售员,带动身边的农户、农产品经营者加入到我们平台上来,让我们的平台去带动更多乡村的人发展起来。
“长时间在村里跑,感觉到农村很缺乏一套人人参与的机制。”陈圆圆表示,大数据或者数字乡村在乡村就是“阳春白雪”,“因为去看的大多是标杆村,有些村里有大屏、摄像头,甚至有人脸识别,但是很多设备大多数时候并没有产生作用,本来这些系统和设备是用来收集数据的,但是很多时候村里无人管理,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她表示,“我们应该有一套机制让人愿意参与进来上传自己的数据,就像互联网说的运营,有一些机制让他主动愿意把自己的数据上传。”她表示,目前自己的团队已经开始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村级事务管理平台以县为单位构建一些数据库,有很多村民每天在平台上使用,我们会尝试设置一些机制让他们生产数据,目前已经在四川一个县级市开始尝试。”
最后一个话题是关于如何推动西部地区数字乡村的发展,嘉宾从各自研究或者实践的角度对数字乡村发展的未来提出了建议。
陈圆圆说,“我代表基层表达一个诉求,在进行乡村治理时要把数字化治理作为很重要的议题去抓,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是这样要求,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要做到自治、法治、德治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她表示,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需要应该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班子,把群众组织起来,让人人都能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徐强表示,解决数字乡村的问题,生态非常重要,需要撬动一些龙头企业或者产业基金的力量来参与,由平台、龙头和农户形成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共同推进。当把生态建立起来之后,有一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数字乡村发展会遇到很多共性的技术,不管是县还是村也好,当遇到共性技术时,建设方就会相对分散化建设,这一方面是会造成一些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时遇到问题,另一方面也造成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问题。”陈峰建议,把比较成功的案例,进行推广,通过集约化的形式,将一个平台和各种特色产业结合在一起,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取最大可能经济效益。他还表示,通过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特色产业结合在一起,更好推动产业数字化,能够带来产业的飞速发展。
郭文强表示,应立足于西部实际情况,分析主产业的需要,融通共享不同产业的资源。他列举了贵州的食用菌、辣椒和烟草产业,在阴雨季节,可以利用烟草公司的烤房来加工食用菌和辣椒,希望通过改造烤烟房,实实在在地解决辣椒、食用菌和其他的粮食作物收获回来之后烘干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个小测算,投入不是很大,可能大概六七千万,但是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挽回的损失一年能超过30亿元。”他说。
张林表示,“中西部数字乡村发展,我们看到有一些特点,近年来中西部的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比东部地区要快,具有后发优势,并且有可能弯道超车,我认为这块有非常大的潜力。另一个特点是我们在西部的部分县区做数据标注师培训,与县域政府合作,为当地新增就业岗位,返乡青年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并且能拿到一份比较好的收入,这种新的就业模式在中西部也很有发展潜力。”他说。
张林建议,中西部地区可以在数字农业、数字治理、数字普惠等方面发力,也建议政府要持续做好引导,尤其是像中央网信办包括各省级政府,对在中西部地区做重点倾斜的企业有一些表彰或者建立典型模式进行推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绍波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