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早10时许,一辆满载30吨豆腐皮的中型货车从六枝经济开发区驶出,经历15个小时的长途奔袭抵达广西柳州。它们将被加工炸制,成为预包装螺蛳粉的“黄金搭配”。

这样的满载而发,已是贵州泽超豆制品有限公司开年以来的第17趟。


(资料图)

“小小豆子圆又圆,磨成豆腐卖成钱;人人嫌我生意小,小小生意赚大钱。”百姓津津乐道的俗语,成了泽超豆制品公司的喜人新解。

“一季度,我们生产了500吨豆腐皮。产销两旺!”手捧新鲜出炉的“成绩单”,公司生产经理陈士远倍感振奋:“别看我们扎根山里,大豆原料来自山外,市场也在山外!”

贵州泽超豆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铆足干劲“加速度”生产。令狐荣骏 浦仕美 摄

“两头”在外的泽超豆制品靠什么赢得竞争力?一根1020米长的蒸汽管道揭开“谜底”:热能稳定可靠,降本增效有谱。

时光回到2018年年初,究竟投资落脚何处才能获得成本最小化?陈士远和公司同事跑遍了全省数得上的电厂,最后在六枝特区选中了称心的“隔壁邻居”——福能(贵州)发电有限公司。

“现代豆制品生产,最看重的就是稳定可靠的热能,成本支出的大头也在热能。”陈士远介绍,煮浆、成型、烘干、回温,1块豆腐皮的8个生产流程,有4个环节都需要用到蒸汽热能资源。

当年年中,在当地政府的撮合下,两家企业的负责人坐到了签约台前在供气协议上签字捺印:每吨蒸汽82元,用多少算多少,按年度结算。

牵手而行,双方共赢。

作为买方,泽超豆制品公司有本成本账:紧挨年发电量超过60亿千瓦时的电厂兴建车间,24小时源源不断的蒸汽顺着管道进入生产环节,自己不必再花大价钱配套建设能源供给设施。“17吨蒸汽就可以支撑1吨豆制品成品生产,这一块成本还不到1400元。”省心、省钱、省力,是陈士远的心里话。

贵州泽超豆制品有限公司车间正在生产。王飞 摄

作为卖方,福能(贵州)发电有限公司有本收入账:过去电厂的蒸汽主要是水凝后由电厂内部循环使用,借助管道直接为豆制品厂供热,发电机组效率提升了,电厂还能在交易中收获“真金白银”。仅2022年豆制品厂4万余吨的蒸汽用量,电厂就收入300余万元。

当别家的蒸汽与自家的大豆相遇耦合,黄豆子就变成了“金豆腐”,且买卖越做越大:2022年,泽超豆制品公司4个生产车间产值突破4000万元,今年还将新建3个车间,生产新的豆制品品类。

这场蒸汽与大豆的“奇妙相遇”,引发多家客商前来实地考察,择邻而居的他们也想书写不同版本的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精彩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晗

编辑 李贝多

二审陈玉祥 张婷

三审 刘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