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走进黔东南州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村民们利用起冬闲空档忙着“充电”,为来年乡村旅游的发展积蓄能量。

“我们以前是深度贫困村,村里开展工作都是‘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的状态,有些村民甚至一年到头就想着怎样靠办酒席敛财。”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党支部书记唐安厚快人快语,“现在,大家一门心思扑在产业发展上,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了。”


【资料图】

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合约食堂

精气神从何处来?还得从甘溪寨口的那栋“合约食堂”说起。7年前,在村干部和乡贤代表的倡议下,村民们一瓦一木集资修建了一栋木楼。村民的红白喜事都在这里办,并约定好参加酒席的人数、饭菜和烟酒价格、礼金标准等,“合约食堂”因此得名。

走进“合约食堂”,桌椅板凳、厨具餐具样样齐全,并且还有专人承办,家家可以共享。一块木板上印刻的“管理制度”十分醒目:“‘合约食堂’不办无事酒,只承接婚丧嫁娶办酒并提倡节俭。所办酒席每次不能超过20桌,每桌总价不能超过300元,所收礼金不能超过100元/人。”

“真不敢相信,一场婚宴办下来,花费还不到1万元!”共和村村民陶光勇是“合约食堂”最早的受益者之一。他说,以前村里盛行搬家酒、生日酒、升学酒、参军酒等各种酒席,多时一周有5场。大家在办酒席时还要讲排场、比阔气,不少村民为了逃避“人情”只好外出务工。

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村民在合约食堂里开心就餐

“合”出乡村振兴新气象,“约”出农村餐桌新风尚。“你看,村民们白天在地头忙着管护菊花和油茶,晚间就在广场上排练功夫舞台剧,还经常到‘合约食堂’为村里农文旅融合发展出谋划策。”唐安厚自豪地介绍,甘溪侗寨20余户群众种植菊花600亩,今年预计户均增收4万元。“合约食堂”每年向村民购买食材,为村民代销菊花、油茶、蜂蜜、米酒等农特产品达200万元以上。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当地群众还吃上了旅游饭,今年接待游客6.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万元。

适度的人情往来是促进农村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地方也衍生花样繁多的酒席,出现借酒敛财、盲目跟风、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为狠刹农村滥办酒席陋习、大操大办歪风,黔东南州充分利用天柱县渡马镇甘溪“合约食堂”经验,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寨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秉承“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广“合约食堂”,将群众从“吃不完的酒席、送不完的礼金”中解放出来。

如何让“合约食堂”办得久、不变味?各地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由村民推选出能力强、敢说话、热心肠的人组成寨管委。有办酒需求的村民向寨管委提出申请,并按程序向村级备案后方可在“合约食堂”举办。对私自在家举办婚丧嫁娶以外的酒席,寨管委将上门进行劝导和制止,并通知村民不送礼、不帮忙。

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大力发展菊花产业

一时间,各地“合约食堂”应运而生。

雷山县依托国企平台,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办“合约食堂”,既解决了搬迁群众在县城酒店办酒费用较高、回村办席不方便的难题,还轮流吸纳搬迁群众灵活就业,有效推动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实现致富。

岑巩县平庄镇把推进“合约食堂”纳入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以“党建+合约食堂”的模式,实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进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营分红”。

岑巩县平庄镇师兆村合约食堂厨房

在黎平县水口镇水塘村今年5月实施的“合约食堂”项目中,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们集中商议,创新探索“合约食堂+”社会治理模式。除了承接酒席外,“合约食堂”还将成为道德讲堂、民主议事的阵地,以及特色农产品展示窗口。

酒席少了,心更齐了。“合约食堂”既减少了办酒成本、安全隐患、环境污染以及办酒数量,又增强了村“两委”号召力和村民凝聚力。据黔东南州纪委监委统计,截至目前,全州16个县(市)共建有合约食堂408个,累计承办酒席8000余场,每场平均节约各项资金1万元以上,一个个充满活力又和谐文明的乡村不断涌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蓝婴

编辑 徐然

二审 陈玉祥 吴一凡

三审 闵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