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有林备好行囊,目的地为蓝靛山。既是离家远行,也是重返故乡。

蓝靛山,在哪里?


(相关资料图)

荔波县月亮山腹地的一座小山头,贵州省南部历史上出了名的贫困山区,因盛产板蓝根而得名。

6年前,作为“生态移民”的一员,麻有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蓝靛山,蹚着蓝靛山河,绕过19道湾,搬迁到21公里外月亮山旁的佳荣镇,新家园定名为“蓝靛山小区”。此次,他奔赴故土,已成为一名生态护林员。

当年,“生态移民”这个新词,曾让蓝靛山的140位水族村民面临艰难选择。

吴利江就是其中一员。已过而立之年,他也难舍故土,但现实更令他担忧:他们一家7口人挤在70平方米的老屋里,推开门便是沟深林密的蓝靛山;直到2002年才通电;不通公路,没有手机信号。

水源涵养功能减弱,自然灾害频发。每逢雨季,大伙都提心吊胆,彻夜难眠,生怕被山洪冲走。最严重的一次洪灾,不仅房屋被冲垮,就连幸存的牛羊都找不到吃的,几十户人被困在山里半个多月。

最恼火的还是教育问题。回想从前蹚着蓝靛山河、翻山越岭上学的经历,吴利江依然印象深刻。轮到他的孩子读书,每周放假一次,需要中途在亲戚家借宿一宿,第二天才能回家。

生态移民之前,蓝靛山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

搬不搬?“地基政府建,移民有补偿”,但村民仍有顾虑,生活习惯不同、没有别的技能……

即使不舍,村里人心里也明白:这片山是动物们的栖息地,也是樟江水源涵养地,承载能力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2亩,再加上海拔高,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这一方水土已养不起这一方人。

搬迁那天早上,荔波县气温不到10摄氏度。晨光熹微中,乡亲们都集中起来,经过一番跋山涉水,依次登上驶向新生活的汽车。

2016年年底,蓝靛山上140名群众全部搬出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偏僻山沟。

生态移民之后,蓝靛山已经出了4名大学生。

吴利江也颇为自豪,离“蓝靛山小区”500米远,就是他的大儿子就读的高中,明年即将参加高考。现在,他家孩子都在镇上读书。

吴利江新家

搬出后,他们一家得到24.5万的补偿款,他又添了点钱,在政府提供的地基上新建了一栋3层楼的小洋房,240平方米,水电网一应俱全。他还特地铺上地板砖、墙砖。2018年,他又买了一辆越野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以前在山里‘靠天吃饭’,现在进了城,一家人都换了个活法。”吴利江说。

开超市、做餐饮、搞养殖……生活更宽广,为了让搬迁群众无后顾之忧,政府为他们配套了许多产业,让他们在新家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移民有了新角色。生活方式的转变,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对新家园有了归属感。小病不出小区,大病上医院,“走路也就10分钟”,吴利江60多岁的母亲再不用为就医发愁。

下午,麻有林骑着摩托车下班回家,刚一进家,就被邻居们围了过来,“你家的牛没少,都在。”

原来他在蓝靛山除了护林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忙照看牛,村民们习惯把牛放养在山里。

忙碌了一天,傍晚的蓝靛山小区显得格外热闹。放学的孩子正在做作业,家里的厨房飘来阵阵香味,老人们坐在炉边看电视,这座年轻的蓝靛山小区生机勃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王远柏 王瑶

编辑 徐然

二审 赵昆 吴一凡

三审 闵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