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季,黔西南州南北盘江两岸火红的高粱地头,金黄的高产稻田里,到处呈现热火朝天的丰收图景。


(相关资料图)

兴仁市鲤鱼村稻谷待丰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 摄

“轰隆隆……”9月的一天,普安县青山镇歹苏村农民郭真华提前预约了收割机,一大早就来到田里抢收稻谷。收仓、脱粒等一气呵成,20分钟不到,一块大约1亩的稻田就已收割完毕。

“哎哟,长见识了。以前收这块谷子要四五个人干1天,工费至少要500块。现在200块请个‘机器人’,20分钟就可搞定。”郭真华算了算,一亩稻谷加上田里养的鱼,今年收入4000余元,比往年多收了1000元左右。

望谟县桑郎村,收割机助力水稻丰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 摄

另一边,在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薏仁米标准化种植基地,农情监测系统矗立田间地头,实时传送温度、病虫害等监测信息,车间里加工生产的机声不时传来。“我们将5G+物联网技术运用到薏仁米生长全过程,利用数字农业为薏仁米产业发展赋能。”贵州兴仁薏仁米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召和介绍,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安装了防蚊灯、喷灌设施、智能监测系统等设施,引进农业机械、无人机等科技种植和管护设备,薏仁米逐年增产,订单模式保障薏农增收,“今年预计群众每斤薏谷可增收5毛钱。”

实施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试点实施生态立体综合种养模式,试点推广智慧农业,是黔西南州推广农业标准化种植、推进科技与现代农业高效对接的重要内容。今年,黔西南州高质量推进“建、管、养、用”高标准农田建设45.7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稳产高产”高标准农田20万亩,“地平整、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宜机化”高标准农田25.7万亩,着力打造一批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样板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安龙县海庄村水稻种植基地的实时病虫害监测设备,科技人员正在查看监测信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 摄

今年以来,该州深入开展深挖潜力扩面积、强化示范攻单产等“六大行动”,加强科技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创新应用,积极推进农机装备运用,分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春耕期间,采取专班、专家、专技相结合方式,对经营主体和农户持续开展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和进乡入村蹲点指导,逐级打造集中连片的州级上千亩、县级500亩、乡级上百亩的三级粮食生产示范田;以农田、农机、农技、农资、农时“五农”为抓手,落实一对一包保责任制,创新技术服务方式和指导方法,同时与相关金融部门及社会化组织合作,融资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有序推进全州十大特色产业和高标准农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科技支撑不断刷新黔西南州水稻超高产纪录。由袁隆平院士倡导并于2013年建成的贵州省兴义水稻超高产试验示范基地,围绕水稻超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开展相关技术试验研究和超高产攻关,水稻最高亩产量从2014年的1079.2公斤,提高到2022年的1154.68公斤,再创全省水稻高产纪录。

“今年夏收粮油预计达24.05万吨,粮食预计16.87万吨,如期实现丰收。”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主任石明说,目前,该州2000多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正深入田间地头、种植基地开展技术服务,确保提升粮油单产、秋粮丰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唐波

编辑 徐然

二审 刘义 吴一凡

三审 刘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