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村民站在街边对着手机跳健身操,身边放着外置音响。这是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一个自得其乐的午后日常。9月初,我在洞村顺着孩子们奔跑的方向,在侗寨七弯八拐中找到一座两层木楼,上面写着“洋洞儿童图书馆”。


(资料图片)

洋洞儿童图书馆

尚重镇镇长陆其刚说,这座公益图书馆的筹建者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姑娘——陈希。近年来,外地人来此定居已经不是小镇上的新鲜事,抵达洋洞村之前,我知道山上“牛耕部落”也有一位北京媳妇,曾是一所“211”大学的老师。究其缘由,也许是这些旅行、支教或者做公益来到贵州的人们,忽然在山水间发现了自己神往已久的桃花源。

陈希在图书馆的筹建日志中写道:2020年11月我已经在贵州黔东南生活了4个月,每天在云海吃好喝好,有朋友围绕,天天生活不重样。后来在贵州山里开车游走,访寨子、爬山、漂流、游泳、洗瀑布浴,可嗨了,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洋洞儿童图书馆内的图书

“一回北京我顿悟了,缺的是一个能看书的地方。不像在城里,家长们被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场所包围,大山里并没有这些资源,有的是一片净土,无限可能性。但在这个移动端填满生活的时代,希望给孩子们多一种选择。”坐在洋洞儿童图书馆的一楼,陈希向我说起筹建图书馆的缘由。

有了想法后,陈希开始组建团队。这期间,她们采访了洋洞小学校长、考察了学校现有的图书室,敲定图书馆的预算,并且租下了河边一栋闲置木屋作为场地。

贴在图书馆墙上的画

陈希说,“最初的预算是64500元,不想找企业赞助或者申请基金会基金,因为图书馆的筹款是一个普通人帮助普通人的故事。那么,这64500元相当于645个人每人捐100元,又或者,我们卖出去5000斤当地的大米。”

但向公众筹款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充满压力的事。因为一旦开始,就进退两难。于是,陈希用日志记录下这段筹款的心路历程,从2020年12月10日到2021年2月2日,筹款完成,共计73308.2元。她将这些钱用于图书馆的建设、内装、绘本购置与日常运营。

陈希用日志记录下这段筹款的心路历程

让陈希感动的是,那个冬天的晚上,当走到大米的发货现场时,发现几百斤米已经被几个当地初中生主动包完了。大家心怀期待、有说有笑的样子,让陈希红了眼圈,却没能说出一句感谢的话。

2021年的夏天,这家距离洋洞小学后门只有2分钟路程的儿童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一楼是大龄儿童的读物,二楼是低龄儿童的读物,共计2000余册。除了借阅读书外,洋洞儿童图书馆内还定期发起免费的儿童心灵成长活动营、画画、植物标本制作活动等,义工老师则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比如,今年夏天图书馆的两位艺术志愿者分别来自南京和成都,她们来到洋洞村的第一反应是“好凉快”和“好好吃”。

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给孩子上课

负责图书馆日常管理的田老师是当地幼儿园的老师。她说:“有了图书馆之后,孩子们比过去看手机少,也快乐多了,村民们反应都很好。”

就在我离开洋洞村后,在隔壁宰蒙村遇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杨再君。他向我介绍了当地“红色马蹄井”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又翻出当地乡贤编著的两本书来,一本是《红色马蹄井》,一本是《侗乡风韵》。一个村竟能主动整理自己的文化,这让我又惊又喜,特别是《侗乡风韵》一书中,包括了宰蒙村的历史变迁、人物传记、旅游景点、建筑文化、工程建设、风俗民俗等。我想有了这样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村民们建设自己的家乡无疑是有底气的。

加大思想文化建设,激活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尚重镇不断加快乡村文化基础建设、提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能力,建成1个镇级综合文化服务站、20个农家书屋、24处村级文化广场、20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又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建设篮球场、足球场,安装村村通喇叭等。同时,通过坚持举办“乡村阅读季”“我的书屋·我的梦”等系列阅读活动,建立侗族琵琶歌传习所、在中小学开设民族文化艺术班等方式,传承耕读文化,推动乡风文明、乡村振兴。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图/受访者与黎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视觉/实习生 付裕欣

编辑/彭芳蓉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