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位于赤水城区的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行车、叉车来回忙碌,将一卷卷合格下线的原纸运往仓库,库房内,一卷卷原纸依序垒列形成“纸林”。据介绍,这些原纸少部分将被运往临近的赤水经开区的下游纸制品企业,大部分将销往重庆、四川等西南市场。

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质检员王章敏和同事正在对刚下线的新原纸取样

该公司生产竹纸浆的原料——翠竹,从赤水市丙安镇艾华村村级集体经济成立的竹原料切片厂运来。


(资料图片)

漫山的葱葱翠竹,是大自然给予赤水的宝贵财富。

何光跃驾驶叉车在“纸林”间穿梭

赤水市采取“支部+合作社+竹农”方式推动全市“竹产业入社”,依托村级合作社组织,由村级“领头雁”牵头成立竹原料切片厂,整合原料、采伐、运输、切片、销售为一体,建立“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竹原料收购企业”的统购直销模式,减掉竹原料销售中间环节,在进一步提高竹农养竹护竹伐竹积极性的同时,为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供应了充足的竹材料。

艾华村村级集体经济成立的竹原料切片厂内,村民正在装载竹原料

“交付后我们立马现金结账,而且收购价格更高,不少周边乡镇的竹农都愿意把竹子运到我们这里来。”艾华村党支部书记王仕华翻开每月的产量台账,指着上面的数据说:“合作社按盈利的30%返还竹农,也就是说年终还有个奖励。”

艾华村党支部书记王仕华向记者介绍竹片厂的生产销售情况

王仕华告诉记者,合作社成了“包工头”,通过垫付收购款将竹农的竹原料全部收购回来,加工好后统一销售给赤水纸浆厂,让竹原料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存在的痛点难点得到有效解决,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工人正在整形、分装竹笋

近年来,赤水市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围绕“吃干榨尽两根竹一根笋”的思路,即“吃干”杂竹、“榨尽”楠竹、“挖完”竹笋,发展竹浆纸制品、绿色食品、竹木家具产业,初步建成较为完备的竹工业产业体系,实现了“长在山上竹成景、藏在土里笋变银、砍下山来成为金”,18万竹农每年仅靠出售竹原料和竹笋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132.8万亩竹林已成为赤水群众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竹农在林间伐竹

从最初的种竹、卖竹,到初级加工,再到精细加工,赤水竹产业链已日趋成熟。当前,该市正对接省林业局产业处、省农业农村厅农机研究所等部门,探索研发竹原料采伐机具,推动赤水竹产业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方向转型升级。

赤水竹海

一根翠竹,正在赤水迸发出强劲动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编辑王帅 李贝多

二审刘娟

三审王璐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