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县城风光 田锦鸿 摄
天蓝、地绿、水净绘就美好家园,城乡面貌清新亮丽,人居环境秀美宜人。
茶叶、蚕桑、果蔬、肉牛、康旅等特色产业,绿水青山产业效益正持续释放,徐徐铺开宜居宜业宜游的动人画卷。
“生态是凤冈最大的资源,锌硒是凤冈最大的品牌,有机是凤冈最大的亮点,康养是凤冈最大的希望。”凤冈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华如是说。
近些年来,凤冈县始终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双有机”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以绿色底色绘就新时代美丽新凤冈生态篇章。
基于此,凤冈县获得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中国天然氧吧、中国长寿之乡、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等殊荣。
生态立县助推绿色发展
凤冈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凤翔社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洋 摄
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之路,凤冈先后拆掉永安镇田坝茶区砖厂的大烟囱,复耕种上茶叶;关停了县域内8家国有煤厂和14家小煤厂以及20多家非煤矿山,实行绿化美化工程;落实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制”主体责任,县域530多条大小河流、200多座水库、山塘取缔网箱养鱼。
“这源于凤冈县正在实施的‘双有机’战略,战略要求:凡是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强制关闭,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凤冈县经贸局局长何才江说。
这些年来,凤冈县委、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围绕“环境保护立县、有机产业兴县、生态经济强县”发展理念,作出《关于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决定》,编制《凤冈生态县建设规划(2010-2020年)》,制定出台《凤冈生态县建设实施方案》,镇(街道)编制《镇(街道)环境保护规划》等规范性文件,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上述事例佐证着这些年来,凤冈县对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坚定走出了一条既能保住绿水青山,又可带来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期间,凤冈县还全面推行“河长、土长、林长”制,为凤冈生态环境描绘出生动底色,辅以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分类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实现大气污染物“零排放”,加大节能灯改造、太阳能项目建设,持续开展绿化荒山荒滩,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如今的凤冈县,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顺利推进。
此外,凤冈县还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扎实抓好环保督察整改,建立耕地质量调查点87个、污染监测点43个,实现耕地、农产品质量检测全覆盖。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环境污染,减量使用化肥、农药,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全县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双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新建村级公厕94个,覆盖率达100%。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全域人畜分离,养殖户户户建沼气池;严格有机肥、生物农药等使用管理,每年全县至少减少化肥使用2600吨、减少农药使用26吨。
同时,凤冈县还全面建成县城和集镇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自动监测站建成投用,县城和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以“六个严禁”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绿色凤冈建设,即:严禁盗伐林木、严禁掘根剥皮等毁林活动、严禁非法采集野生植物、严禁烧荒野炊等容易引发林区火灾行为、严禁擅自破坏植被从事采石采砂取土等活动、严禁擅自改变林地用途造成生态系统逆向演替。
2020年,凤冈县共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63万亩,2021年植树造林2.8万亩,实现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三个稳步增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58%。
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建成有机肥生产线和塑料薄膜回收加工厂,减少土地污染。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不用化肥,推行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对茶园、果蔬、水稻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宁要草,不要草甘膦”已成为凤冈县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现在的凤冈,全县有50万亩优质茶园,5万亩蚕桑,18万亩优质稻、12.3万亩蔬菜、16.2万头肉牛养殖、有机产品基地规模达10.65万亩,有机获证企业38家,其中有机加工企业13家,有机养殖企业2家,有机认证证书56张,有机认证产品92个,产品涵盖茶叶、稻谷、大米、高粱、花卉、坚果、果蔬、水产品和畜禽产品等。
绿水青山彰显民生幸福
凤冈县长碛古寨景色宜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洋 摄
一场雨水过后,凤冈城乡大地空气格外清新,蓝天白云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线。市民朱兵感叹:“过去下完雨车都没法看,车身全是泥点子,而现在下场雨就好比洗回车。”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这是近几年来,凤冈县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行“三级河长”制,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广“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小流域治理模式,还投入专项资金,对县境内五大河流、315条大小溪及200多座水库山塘实施治理工程的结果。
在该县天桥镇、王寨镇沿岸,全长45公里的乌江河段,网箱养鱼达500多箱,30多户养鱼户靠养鱼为生,80多人的捕鱼队伍活跃在乌江沿岸,靠山吃山,靠河吃河,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2017年,贵州全省取缔网箱养鱼,严厉打击毒鱼、电鱼、网鱼等违法行为,乌江沿岸山清水秀,白鹭飞翔,一江清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十多年来,凤冈县各镇(街道)坚持每年实施生态增殖放流100多万尾,改善水生物多样性。
过程中,凤冈县推行“三改三化三治”工程,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52亿元,共计完成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89975户,镇(街道)村覆盖率达98%以上,新建村级公厕94个,覆盖率达100%。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全域人畜分离,农村养殖户均建有沼气池,人畜分离生态养殖小区随处可见。
傍晚时分,漫步凤冈县城内人工湖,清澈的湖水与绿树花草交相辉映,湖水“载”着沿岸民居倒影,波光粼粼,鱼儿撒欢,将“绿色凤冈”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凤冈城乡变化很大,环境优美,花草飘香。闲时,我最喜欢沿着河道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市民杨晓冬说。
以实施农村生态人居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生态经济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培育“四大工程”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美好家园建设,凤冈县基本实现了乡村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生活美。
走进该县永安镇田坝、进化镇临江、琊川镇茅台等美丽乡村,一步一景,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黔北民居在阳光照射下散发熠熠光芒。
茶海之心、长碛古寨、九龙景区、万佛峡谷等景区景点吸引不少游客游览,凤冈正以独特生态禀赋和丰富旅游资源,释放出绿水青山的巨大魅力。
生态品牌撬动园区经济
凤冈县茶农采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洋 摄
“经开区建设标准化厂房34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达148家,涉及新型建材、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轻纺等,没有一家污染企业。”凤冈县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站在经开区制高点放眼望去,一栋栋标准化厂房整齐排列着,厂区大通道连小通道,一排排郁郁葱葱的行道树把园区衬托出一片生机……
在豆制品加工厂、鞋厂、蚕丝加工厂等地,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现场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一片生机勃勃、热火朝天景象。
按照“搭建平台、产业集聚、配套完善、孵化企业”工作思路,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品质要求,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持续发力,配套水、电、路、管网及绿化等附属基础设施,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标准化厂房正成为凤冈县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的强力支撑。
随着企业入驻,经开区就业人数将达到10300人以上,财政总收入逐年递增,园区平台的聚集效应取得新突破。
“康养天堂·锌硒凤冈”,围绕此形象定位进行布局,坚持“双有机”和“农工旅一体化”发展战略,聚焦城区、园区、景区、坝区四大平台建设,打造茶、牛、旅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围绕“一城四基地”总体发展目标,凤冈县真正做到了规划“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据了解,如今的凤冈全县已有清洁化茶叶加工厂287家,被列为贵州省唯一茶叶产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肉牛养殖场184家,凤冈雪花牛连锁店开进上海、云南、贵阳等地,表明绿色农特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围绕肉牛、锌硒茶、有机农产品、水暖卫浴等产业项目,延长产业链,形成功能互补、产业叠加、生产高效的产业集聚区,使产业布局由“量多面散”向“优化集中”转变,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凤冈县已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5个、34个坝区、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9个,100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5个,6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184家,肉牛存栏10多万头。18万亩优质水稻,8万余亩生态蔬菜,1.8万群蜜蜂,1500多座蔬菜大棚,5000亩花椒和5000亩蚕桑基地等,带动了4000多户农民增收。
据了解,全县农产品产地无公害认证面积占比达100%、绿色认证面积50万亩、有机认证面积15万亩,有机养殖认证主体15个,有机种植及加工认证主体100个,年产值5.1亿元,每年带动1000余人实现就业,年人均可增收2万余元。森林资源龙头企业7个,专业合作社22个,基地44个,国家级康养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康养基地3个,旅游接待人数突破9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亿元以上。
现今的凤冈,生态环境日趋改善,生态经济不断发展,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久久为功,贵在实践。凤冈百姓自此有了“绿色银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变成实践,百姓端上生态“饭碗”,日子越过越红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洋
通讯员 陈昌霖
编辑 刘娟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