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一出京味儿话剧红了,它叫《正红旗下》;一家剧院又“红”了,它叫北京人艺;一座剧场更红了,它叫首都剧场。
开票10分钟,9场票全部售罄,截止到大年初二,北京人艺新剧《正红旗下》演出4场,3663人观看了这部话剧,上座率达到98.7%,而它的“红”还在延续。
两名导演、40名演员以及灯光、美术、化妆,乃至检票、安保等众多后勤人员,在这个春节,为了这部戏,坚守在舞台与剧场之中。
(资料图片)
面对这一切的付出以及院长兼导演冯远征的感谢时,剧组的人员只是齐齐用北京人艺特有的方式说了一句“得嘞”。
能吃苦又洒脱,这个城市的品格,早已给北京人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延续
《正红旗下》是著名作家老舍未完成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如何将这部作品呈现在北京的话剧舞台上,一直是“京味儿”话剧创作者们的心结。此前北京人艺曾由闫锐导演的青年演员班底推出过《正红旗下》的剧本朗读,而这一次,将《正红旗下》搬上舞台,对于北京人艺来说,又有着不同的意义。
“人艺的开局演的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所以70周年后人艺的新开局也是用了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先生的原著加上李龙云先生的改编、续写,我们希望用这两位京味儿作家的作品来开启人艺新的征程。”导演冯远征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部作品既延续了北京人艺京味戏独特的表现力,更会带给观众一种意想不到的观演体验。
《正红旗下》以老舍的视角展现了晚清时代八旗子弟的群像,观众在这部老舍先生自传体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他笔下的自己和众生,也可以看到老舍一贯的大爱与悲悯,更能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深沉厚重的人文关怀,以及一种民族赓续的昂扬精神。“幽默中有苦涩,嬉笑中有同情,是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青年导演闫锐介绍称。
独特
老舍的雕像,一直摆放在首都剧场的大厅里。曾经,他与郭沫若、曹禺给北京人艺带来了“郭老曹”时代。现在,他又回来了。
导演闫锐说,“在这出《正红旗下》里,老舍先生不单单是穿针引线的人,他又‘回’到了熟悉的首都剧场,每个夜晚都与我们同在。”
群像戏、场次多、人物多,于是,全剧打破以往的叙述性,以老舍先生的视角串联起碎片化的不同侧面,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观剧方式。濮存昕饰演的老舍集合了导演与演员的共同创造,串联起整个剧中碎片化的叙事。导演冯远征强调,这种串联的功能绝不是一个报幕员,而是参与者,始终强调老舍的“在场感”。“老舍”在舞台上穿梭,通过他的“所听所见所想所感”联结历史和时间,多空间、多维度地去展现剧中情境。
杨立新饰演的老舍父亲,梁丹妮饰演的姑妈,王茜华饰演的大姐婆婆,王刚饰演的云翁,傅迦饰演的正翁,吴珊珊饰演的老舍母亲,刘辉饰演的福海二哥,雷佳饰演的博胜之,杨佳音饰演的多老大,何靖饰演的多老二等一众角色,集合了瘸独瞎狠、尖酸刻薄、妄自尊大、寅吃卯粮的众生相。
突破
然而,大幕拉开,跃然眼前的舞台有点不像人艺的戏:不见熟悉的市井小院、京城宅门儿,取而代之的是红色的屋顶、整齐的琉璃瓦。以象征的元素,写意地表现出北京的特点,既有代表性又有视觉上的冲击。以屋顶为视觉中心的舞台上,演员穿梭自如,完成一次次时间与空间的分割与串联,既写实又写意。
导演与舞美设计常疆一起强调了“既是北京的又是现代的”这一理念,“我是在有一次体验生活的时候在钟鼓楼上俯瞰北京得到的灵感,用北京独有的房顶来代表这里,红色是红墙的颜色,黄色是琉璃瓦的颜色,这两个传统颜色也代表了北京。”冯远征表示。除了舞台设计,在舞台表现形式上也大胆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样式,结合舞蹈的形式,展现出八旗的场面,让观众在宏大的气势中,想象出当时的生活。
“得嘞”
没有人知道冯远征和闫锐这一老一小两位导演的压力,也没有人知道全剧组工作人员的压力。不过,从濮存昕在化妆镜上贴的两张照片便能看出这位艺术家对这部戏的重视:两张老舍先生的照片。那也是他每晚自己化妆的参照,头发、眉毛和鼻翼两侧是他重点关照的地方。蓝色中山装一上身,老舍先生又“回到”了久违的首都剧场。事实上,最后一段的独白也出自濮存昕本人之手。
“戏比天大”,对于北京人艺的演员来说,来自于创作的压力和动力早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了。71年前,北京人艺成立时如此;现在,北京人艺再度出发,也如此。
其实,从冯远征在首演后的发言中能够看到这出戏对于北京人艺的意义:“我希望,71年的北京人艺重新开始,让70年之后的北京人艺除了继承,还有发展,是一个全新的面貌。”
那一天,冯远征得到的回应就是大家伙儿每个人说的两个字:“得嘞”。
这两个字背后的含义就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北京人艺的所有人来说,大任,重任,本应担在肩上,毋用多言。
其实,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恰如他们所热爱并服务的这个城市所具有那种品格:有梦想,有责任,有担当,但却又洒脱,一切都在行动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满羿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