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谭琪欣 邱越


【资料图】

写对联、剪窗花、贴福字、下饺子……在北京博仁癌症助医小家里,志愿者们和回不了家的癌症患儿家庭在一起,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团圆年。

这是北京市志善社区服务发展中心的志愿者团队陪伴患儿家庭们过的第八个春节,在略显局促的助医小家里,志愿者们试图通过细水长流的陪伴,为在这里停留的每一个患儿、家庭带去源源不断的希望。

博仁平安小家里的孩子们和志愿者在一起剪窗花。受访者供图。

在异乡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年

“我如果过年没跟助医小家的家庭们在一起,好像这个故事有点不完整。”志愿者傅峥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这是她投身公益的第十三个年头,也是她服务助医小家的第八个年头。

傅峥还记得吃团圆饭那天,当她和其他的志愿者们一起提着礼物、食材和手工的素材进小家时,9岁的小麟(化名)高兴坏了。“小麟原本是个很内向的孩子,话也不太多,但那天他难得地跟我说了特别多的话,不擅长手工的他居然两个小时耐着性子、忍受着腰疼坚持剪完了一个‘福’字,他期待妈妈来北京的那一天,一起把它贴到窗子上。临走的时候,小麟拉着我说,‘阿姨,今天我特别开心,家里真热闹!’”

傅峥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其实本来小麟爸爸还有点顾虑,毕竟是特殊时期,担心孩子被感染,“但后来他亲口对我说,‘能跟大家一起在异乡过个红红火火的年心里感到莫大的安慰’。”

陪伴是志愿者最长情的“告白”

“陪着孩子们一起做手工、聊天,给他们弹琴……在助医小家和小朋友们一起过的这个年,年味比往年都要更‘浓’。” 这已经是戈飞参加助医小家志愿者项目的第三年了,他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陪伴是他们这些志愿者们对处在困境中的癌症患儿家庭最长情的“告白”。

“世纪坛助医小家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内向,他们最喜欢听《孤勇者》,我弹琴的时候都会跟着一起唱,这是我跟他们交流的方式之一。其次是读绘本。”在助医小家,因为弹得一手好琴,又能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孩子们都爱跟戈飞一起玩。

对傅峥来说,服务助医小家的八年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她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而她的小小拍档,是她今年刚满九岁的女儿朵朵。

“给予是需要学习的,珍惜也是需要学习的。而助医小家里每一分流淌的情感,每一段短暂的相遇,都是最好的爱的教育。” 傅峥告诉记者,接下来的日子,她还会带着朵朵一起继续陪伴助医小家里的家庭,一起经历生活的爱与痛。

陪伴不仅在于一起过个节。“我们每周六都会过来小家,然后会一起做饭聊天。不仅是陪伴孩子们,也是为了力所能及地给这些远赴异地求医的家长们一些安慰,我们陪伴的不仅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家庭。”戈飞告诉记者,生死离别是助医小家里难以回避的命题,但在相互陪伴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结,仍会一直延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