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

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资料图】

1月15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指出,提升普惠性养老服务,增加高质量养老服务供给,做好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中指出,深化数字化社区建设试点,推动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

目前,得益于北京市公共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老年人搭乘公交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满足日常大部分出行需求。但是,公共交通服务的获得往往无法与老年人形成无缝衔接,老年人存在“第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

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静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她在调研中发现,衔接社区和社会的适老化出行服务供给,仍然不足,解决老年人“第一公里”出行难问题仍需合力。她建议,加强数字化、适老化出行服务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普及。

北京市人大代表李静(受访者供图)

谈老年人出行现状

“用过手机叫车的老年人中,仅有20%能够独立叫车”

新京报:您是如何关注到老年人出行难这个问题的?

李静:关于老年人的相关建议其实我这是第三年提出了。前年是关于职高院校中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去年是关于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经过前两年的铺垫,才有了今年关于解决老年人出行难的议案。

新京报:老年人在门到门出行、紧急出行、远距离出行时,更依赖于打车这一交通方式。老年人在使用手机叫车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李静:老年人使用手机打车出行面临不会叫车、叫不到车、找不到车、不会支付等四大问题,需要门槛更低的数字化出行服务。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布的《老年人出行现状调查报告》显示,74%的老人仍旧在路边扬招打车。同时,在使用过手机叫车的老年人中,仅有20%的老人能够不求助于他人独立叫车。

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并着重推动解决。2021年4月起,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街道的劲松南路社区、东城区朝阳门街道新鲜社区等社区开始与出行服务平台(高德地图旗下高德打车)合作,在社区内建设助老打车暖心车站,将扫码打车服务引入老年人生活区,帮助本社区老年人在第一公里内即可获得适老化交通出行服务。

谈应对

“暖心车站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手机叫车使用门槛”

新京报:您对刚才提到的助老打车暖心车站这种模式有什么看法?

李静:我认为这个很方便。在暖心车站打车,老年人不需要单独下载App、不需要输入起终点、不要求必须线上支付,老年人只需要扫一下二维码、再点一下叫车按钮,就能把附近出租车叫到暖心车站。

暖心车站采用“社区+物业+养老服务”的模式,由各社区、建业物业、高德打车三方合作,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打车出行服务。暖心车站设有二维码,扫码即可进入高德打车助老模式。助老模式采用大号字体,精简了叫车流程,大大降低了手机叫车使用门槛。

暖心车站提供的一键扫码打车服务,老年人在第一公里之内就能够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建议围绕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地点、场景,加强暖心车站的覆盖。

通过这个简单的站牌,还能联系起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建设数字化出行适老设施,让助老打车走入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让老年人也能享受到数字化红利。

此外,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高德地图合作启动的“助老打车暖心车站”公益行动中,还成立了“银发少年团”,这是一支帮助老年人学习用手机叫车、陪伴老年人出门的助老出行志愿服务队,绝大部分成员都是65周岁以下的“新老年人”。

“银发少年团”的成员在暖心车站覆盖的社区,面对面、手把手地帮助社区里的其他老年人学习使用助老打车。有些热心志愿者,还会响应一些老年人出门走走的心意,陪他们逛逛公园。这一模式也很好,让老年人帮老年人的互助方式,延伸到了居家养老的出行服务领域中。

新京报:暖心车站这一模式有哪些不足?遇到哪些问题?

李静:一是暖心车站的设立涉及到多部门的交叉管理,需要多部门合力,需要社区、物业等多方面的支持,这方面的支持力度还需要再加强。二是暖心车站在老年人出行场景的覆盖面应该进一步扩展。比如在老年人经常前往的医院,以及景区、公园等地建设暖心车站,并对公交车站、地铁等交通接驳点进行智能化升级,增设老年人扫码一键打车的助老服务,让老年人能够顺畅地出行。

还有一方面,就是对老年人进行适老化交通出行服务普及,要让老年人知道,并且会使用。

新京报:在解决老年人适老化出行服务普及的过程中,您认为社区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静:由于老年人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窄,对于新鲜事物更依赖于身边人的介绍和普及。已经推行的适老化交通出行服务,在老年人群体中还没有大规模被知晓、接受、学习和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可以发挥很重要作用的。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是比较大的,当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很多老年人遇到困难会先想到求助社区。而且社区低龄老年人在推广数字化服务、适老化服务上,有着天然优势。建议积极发挥社区的作用,建立低龄老年人志愿者团队,在老年人群体中普及适老化出行服务,形成高低结合的出行帮扶对子。

谈建议

“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协同发展产业生态”

京报:您在议案中提到,解决这一问题仍需合力,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建议?

李静:建议将出行服务纳入广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引入多种形式的、适合老年人的出行服务。在“15分钟居家养老宜居圈”的基础之上,社区及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引入出行服务平台的数字化出行服务,形成社区牵头、出行平台提供运营及服务、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提供使用引导的三方合作,形成了示范作用。但是该模式主要依赖于社区自发,而暖心车站的设立又涉及到多部门的交叉管理,建议由各区政府、老龄事业、民政、交通等主管部门牵头,统一认识,自上而下形成合力,专项推进暖心车站建设,以减少阻力。

伴随代际更替和收入水平提升,老年群体需求总体上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型,关注重点由生活保障向生活品质、精神愉悦转型。出行服务是帮助老年人走出社区、重归社会的必要支持,承担着让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更加便捷的功能。

新京报:加强数字化出行适老设施的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怎样更好地引导企业参与进来?

李静:对于企业来说,一些企业是愿意把它作为一个公益事业来做这件事情的,这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但是这件事情光企业做还不够,政府要进行规划引领,多方参与、合力推动。

建议加大对相关企业的引导和鼓励力度,制定财政等方面的激励扶持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到数字化出行适老设施产业中,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协同发展产业生态。创新探索数字化出行适老设施新模式,对老年人的需求和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摸底,建设体验区,将老年人体验感受和服务需求融入产品研发过程,赋予数字化出行适老设施产品“人性化温度”。

新京报记者 李京统

受访者供图

校对 吴兴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