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润 方非
新年伊始,“首届央华·保利剧场戏剧节”在北京保利剧院拉开了大幕。从1月7日到15日,五部央华戏剧作品,还有演出前后的艺术集市与主创演员交流沙龙,让整个剧场充满艺术节的氛围。此次戏剧节开幕大戏,是连续两天下午和晚上先后演出的连台戏《雷雨》和《雷雨·后》。前者是曹禺先生经典之作,后者则是曹禺之女万方的作品,二者都由法国戏剧导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执导。由于此次埃里克未能来华,所以央华戏剧艺术总监王可然亲自带领导演张瑞共同复排了两部作品。连台戏《雷雨》和《雷雨·后》的上演,既是两代人、两个时代的传承与对话,也是不同国度文化之间的阐释与交流,更是一次将经典开放给更多人的有力行动。
众所周知,《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里程碑式的经典杰作,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创作者。它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搬上舞台和荧屏;但也曾出现过演出时引起当代观众不合时宜笑声的现象。这让人不由得深思:经典在今天应该如何呈现,才能让当代人产生心灵共鸣和思想震撼?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经典,才能让其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感?曹禺女儿万方和央华戏剧,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共同给出了回答。这也正是连台戏《雷雨》《雷雨·后》上演的意义所在,它让人们看到了更深远更广阔也更隐秘之处,同时也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雷雨》原著有序幕和尾声,而众多演出几乎都将其删去,这让曹禺曾感慨这种删减影响了剧本想展现的“审美的距离”。而万方的《雷雨·后》正是以序幕和尾声的年代作为起点,从剧中人物的老年开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当《雷雨》的故事过去几十年后,死了的早已死去,活着的度过了漫漫人生,这时候,岁月和时间赋予了《雷雨》另一副面目。复杂的人性、无常的人生,一切经过时间的海浪日复一日地冲刷和洗涤之后,露出更深的一层,那些埋藏很深的真相显露了出来。经历过巨大悲剧的周朴园、蘩漪和鲁侍萍如何面对往事与彼此?而周萍、四凤、周冲这些青春逝去的生命,又会怎样在他们的记忆中闪现?万方在《雷雨·后》中大胆想象,打破了传统“三一律”的结构,用诗化的舞台语言,创造出了具有当代性的散文式结构,其中既蕴含了她对父亲及其笔下人物的深刻情感,更凝聚着她对人生、对情感、对命运的态度与思考。
《雷雨·后》在演出前激发了很多观众的好奇心,演出后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而无论哪种见解,大家都觉得,既然曹禺女儿可以如此自由、勇敢、大胆、创新地去对待父亲的经典之作,我们为何不能有更多的创作勇气和思考空间呢?
万方此前还曾以父亲曹禺的另一部经典剧作《原野》为灵感,写出了原创剧本《新原野》,也是由央华戏剧邀请国际著名导演拉姆尼·库兹马奈特,用西方当代视角和独特的导演处理手法将其搬上舞台。万方绝非需要“沾父亲的光”,但始终保持开放心态的她,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不断“激活”经典,传承并发展父亲在时代变迁中观察人生、体察人性的戏剧高度。和万方有着相同戏剧理念的王可然,一直致力于让中国戏剧具有更强的当代性,他推崇经典,但又不断创新。因此他极为赞赏万方的创作,并在西方戏剧界最终选中了法国大导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
面对《雷雨》和《雷雨·后》,埃里克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他在《雷雨》中看到了多层的戏剧力量,其中既有欲望和绝望,爱和死亡;还有女性在男权体制下对自由的渴望,以及父子之间的暴力和抗争;同时还有贫富与阶层问题,这是古今中外都关注的问题。同时他认为《雷雨·后》的写作很当代,也是非常棒的剧本。为此,他给出的舞台诠释也是既有扎实的经典戏剧力量,又很有超越时空的当代感。观众们看到的不只是上世纪一个中国封建传统家庭的故事,而是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下探讨人类命运和洞察人性的艺术经典。
特别让人感触的是,在这次“央华·保利剧场戏剧节”中,我们既可以用整个下午和晚上,沉浸于如梦一样的剧场,调动超越柴米油盐生活之外的内心思考,收获一份特有的生命体验;同时也可以在连台戏的间隙中,与剧院大厅里热闹丰富的艺术生活市集相遇,或是在演出后举起酒杯和走下台的演员主创亲切交流,感受真实的生活与人生。由此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带给人们的丰富心灵感受,也许正是戏剧和剧场在后疫情时代给予人们最需要、也最珍贵的滋养和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