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感染新冠的比例究竟有多高?
(相关资料图)
我们首先要明确“二次感染”,是指在一定时间跨度后,感染者康复后再次出现新冠症状、体内病毒量回升的现象。
这个时间跨度多大呢?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报告,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间隔中位数为79天(48天-119天),第二次和第三次感染间隔中位数为65天(43天-97天)。
有媒体在综合整理15篇相关学术报告后,发现奥密克戎更易导致二次感染。
意大利费拉拉大学的研究者收集数个国家91项研究数据、1500万名参与者数据后发现,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率在逐渐提高,早期毒株Alpha的二次感染为0.57%,德尔塔的二次感染增加至1.25%,而奥密克戎的二次感染率是Alpha的5.8倍,达到3.31%。
但即使这样,也有最少约85%的民众不会二次感染。
英国在进入奥密克戎阶段前(2022年前),截至2021年12月13日,累计二次感染人数为9.7万人,占当时总感染数的0.1%。而进入2022年后,截至12月7日,累计二次感染人数达到137万人,占总感染人数的6.75%。
英国二次感染主要集中在第一波奥密克戎阶段,峰值曾达到2万人,即一天内便有2万人二次感染。而在后续几波疫情中,二次感染的新增人数逐渐下降,目前平均每天有1千人。
哪些因素会增加二次感染的几率?
首先,同一毒株引发的二次感染几率较小。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若感染者首次感染的便是奥密克戎BA.4/BA.5,再次感染这一毒株的人群占比仅为0.7%。
但若感染者首次感染的毒株为德尔塔,或是奥密克戎BA.2,那么再次感染奥密克戎BA.4/BA.5的机率便较大。
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不同谱系毒株间存在一定差异,这导致一部分人二次感染。
其次,二次感染风险和感染时间也有关系。
距离首次感染时间越远,体内抗体的保护作用越弱,便越容易发生二次感染。根据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年9月在《柳叶刀》发表的论文,在感染奥密克戎3到5个月间,体内抗体的保护性为51%,而当距离首次感染6个月后,体内抗体的保护性已低于25%。
再有,二次感染的风险还和职业有关。
在《柳叶刀-区域健康(东南亚)》8月发表的相关论文中,调查了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2月25日印度医护人员 (HCW) 的感染和再感染密度。与学生、行政/文职人员的二次感染率15.4%相比,护理人员的二次感染率最高,占统计人数的40.8%,医师的二次感染率也达38.6%。
相较于学生、行政/文职人员,医师的二次感染风险是其2.71倍,而护理人员的风险则达到2.89倍。
1万剂复必泰新冠疫苗运抵北京,77万剂抵香港
继约77万剂、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原始株/Omicron变异株二价疫苗在11月底运抵中国香港后,12月20日,复星医药宣布,复必泰BNT162b2以及复必泰二价疫苗均获正式注册为中国香港药品/制品。
复必泰二价疫苗是复必泰BNT162b2的迭代和补充。复必泰二价疫苗每剂含有15微克编码原始毒株刺突蛋白的mRNA,以及15微克编码奥密克戎BA.4/BA.5变异毒株刺突蛋白的mRNA。临床前数据表明,复必泰二价疫苗作为加强剂接种后,针对奥密克戎BA.1、BA.2和BA.4/BA.5变体以及原始野生型等病毒株均可产生强烈的中和抗体反应。
这两款疫苗的接种人群皆为12岁及以上人群。有接种意愿的人士可凭当地医生处方于位于中国香港的医疗机构或诊所接种该等疫苗。这意味着,今后内地居民也可以去香港接种复必泰疫苗加强针。
同时,12月22日,复星医药和BioNTech公司一同供应的约11500剂复必泰mRNA新冠疫苗已运抵北京,疫苗包括针对奥密克戎BA.4/BA.5变异株的复必泰二价疫苗和复必泰单价疫苗BNT162b2,预计今后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和成都,为在华常住德籍公民提供相应的疫苗接种服务。
德国怎么管理新冠药物
除了疫苗接种,德国也储备两类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一类是非处方药,如布洛芬或止咳糖浆等。同时,德国已批准几种治疗重症患者的新冠药物,包括美国辉瑞公司的Paxlovid、美国默沙东公司的Molnupiravir和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的Remdesivir等药物。这些都是处方药,由医生诊断后开处方。
对于治疗重症病者的几种新冠药物,德国政府有统筹安排。比如,Paxlovid是由德国联邦卫生部出面,从辉瑞公司购买100万包。不过,德国医生对使用这种药物比较谨慎。Paxlovid可能的副作用是肌肉疼痛、高血压、腹泻或味觉受损。患者在医生诊断并开处方后,不需要支付药费,由医疗保险和政府支付。
并且,在重症药物方面,德国政府建立一个调节机制,一些缺药的药店可以通过这个机制,从区域配送中心或全国调节,一般在一两天内可以获得药物。
2022年全球120家外国药企大裁员
2022年,医药行业从一开年就迎来了“裁员潮”,不论是跨国药企还是初创药企,都公布了采取裁员措施,但相比之下,跨国药企的裁员更像人员架构的调整,在裁员名单中的人员也可能会被安排到其他不同的部门。
而初创药企的裁员则更“惨烈”一些,甚至是高管也要面临着重新寻找工作机会的挑战。
大型药企如诺华,计划全球裁员8000多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其中包括在瑞士的多达1400个职位,希望到2024年至少节省10亿美元。另外,还计划在2023年底左右关闭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威尔逊的山德士仿制药工厂,理由是无法充分利用美国工厂,该厂拥有约246 名员工;赛诺菲通过出售产品也在积极努力地“瘦身,年初,赛诺菲全球员工约9.6万人,到年底,赛诺菲希望员工人数接近9万人。据悉,赛诺菲在整个成本削减期间,大约会裁去15%的员工。
直到12月,不断有药械公司曝出裁员。12月6日,MEI这家规模较小的生物技术公司在一项合作淋巴瘤药物失败后,表示将首先裁减至少占员工总数的 30%,但不包括进一步裁员以节省更多现金;12月8日,生物技术公司Instil Bio称其将放弃其领先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这是一项重大改革,导致其 60% 的员工被解雇;12月15 日,Axcella在公司结束了以专注于开发长期 COVID 疗法的合作项目后,几乎所有Axcella 团队都走向退出。总而言之,公司裁员了85%。
好大夫“清空”式裁员
近日,在一份流传甚广的《全员公开信》中,好大夫在线CEO王航宣告接下来将进行裁员和转型。
这封公开信主要内容包括两点,一是好大夫接下去要做的三件事,包括摆脱对融资的依赖,做到自负盈亏,调整工作重心,从产研为主转向市场开拓为主以及调整组织架构。当然,引发人们普遍关注的还是颇为隐晦地提到了“裁员”。
据E药经理人报道,有接近好大夫的人士透露,“这次裁员比例非常高,新老员工都有,可能会达到80%。”
这并不是好大夫第一次被曝出裁员,2016年10月,错过融资窗口的好大夫就曾被媒体曝出裁员50%。
好大夫和丁香园、微医、春雨医生等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这一次,好大夫和它身后的“互联网医疗”们,还会安然渡过这一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