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蒋璟璟

近日,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一药难求”,抢购、缺货等词条屡上热搜。从目前各地发布的信息来看,地方政府纷纷加大了药品投放力度。广东珠海宣布,布洛芬等药将拆零销售,胶囊类零售价均为1元/粒,顾客七天内购买量不超过6粒;而南京也出台规定,即日起每天向市场投放200万片退烧药,每人限购6粒。(中新社)

最近一两周,不少城市的市民,陆续经历了“购药难”。线上线下一药难求的局面,使得患者群体在身体、心理层面,备受煎熬。特殊时期,“手里有药,心里不慌”。而那些此前一点没有准备,遇事忽然“买不到药”的人群,则难免会惊慌失措。应该说,整体缓解药品短缺,实现严格意义上的“按需分配”,已成为当下战疫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退烧镇痛类药物,长期以来都是供给充足的。并且,基于对疫情新形势的前瞻性预判,不少药企在前期就提前扩充了生产线,与此同时,整个的药品经销链,也相应增加了备货、上货的力度。可即便如此,市面上还是出现了大面积的缺货,问题到底出在哪?之于此,最直接的解释,当然是一些消费者非理性的囤药。“抢药”采购的数量,远超自用的实际需求,资源错位之下,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理论上说,越是“供不应求”,就越是要强化供应方式的有序组织。其核心逻辑很好理解,那就是以应急状态的物资配售模式,对短暂失灵的市场自发交易秩序,进行必要的干预、矫正。诸如南京、珠海等城市,所采取的药品拆零售卖、限量购买的策略,就很好体现了这一思路。“每人6粒”,大体已能满足绝大多数患者整个病程的用药需求。让每一颗药片都物尽其用,而不是被闲置,通过提升供需适配效率,有效弥补了供给端的暂时性缺口。

无论是“拆零售药”“限量购药”,还是亲朋邻里之间“分享药品”,都是降低资源闲置率,提高药品到达率的有益尝试。一言以蔽之,药品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收藏”的,越是缺药,就越是要守护这一常识。而可以预见的是,多项并举之下,“药品荒”必将很快缓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