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到2022年,

是属于“金融黄埔”清华大学


(资料图)

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新十年。

一树一树的花开,直至青山满春色。

紫藤几度开落,

见证着校友们的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引才育才,立德树人。

“紫藤”专题,

走近从清华五道口出发的他们。

校友档案

杨元辰,清华大学外文系学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14级金融硕士、2016级金融学博士,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经济学家。

毕业后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工作一直是我的梦想,在清华五道口读书的6年帮助我梦想成真。

“有想法很好,关键是去做”

2014年我从清华本科毕业,保送到清华五道口读金融硕士。到国际组织工作是我很早以来的想法,可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仅停留在想法而已,真正的转折点是有幸在学院聆听了朱民老师的演讲后。作为在国际性机构中任职级别最高的中国人之一,朱民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作为金融外交家的职业生涯。提问环节中,我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去国际组织就职的强烈意愿,朱老师听后鼓励道:“有想法很好,关键是去做。”简短的回答点醒了我,没有付诸实践的想法不过是空谈而已。当天回来,我就详细翻阅了IMF的人才需求,开始为此一步步地努力。

攻读博士就成了我的第一个目标。顺利读博的第三年,在富布赖特奖学金的支持下,我选择来到哈佛商学院读书。哈佛给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给了我机会与最仰慕的教授合作,让我收获了科研水平的提高,也让我学会舒适地与异国文化为伴。国内积累的学术基础、丰富的科研经历,加之对环境的迅速适应能力,让我先后收获了泛美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IMF的实习机会。

与实习更多的强调研究能力不同,IMF全职员工的选拔更多的是考察候选人是否具有成为一名经济学家的潜力——既要能够对成员国的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又要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靠的政策建议。这就要求候选人不仅需要像所有博士那样在各自领域的学术前沿有所突破,完成原创性的研究,同时需要具有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思考研究背后的政策意义。在最重要的面试环节,我被问到的问题涉及发达国家负利率、石油出口国的汇率选择等诸多时事热点,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面试官希望听到的是候选人自己对经济的见解和对世界的认识。

“做学问,就要耐得住寂寞”

求职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科研的压力袭来,当周围的朋友纷纷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每个读博的人都会有陷入迷茫的时候,我也不例外。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导师——田轩教授。田老师从海外留学归来,对我们的要求始终是做国际一流的学术。他办公室的大门始终敞开,每学期都会和学生一对一谈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两次谈话。

第一次是在我开始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当时我有几个自认为不错的想法,兴奋地找到田老师。他听后娓娓道来:验证每个想法可以用什么数据、需要注意什么技术细节、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文献中的哪篇文章可以借鉴……无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论文,还是最新一期的期刊,浩如烟海的金融学文献似乎都印在了田老师的脑子里,让我大开眼界,受到深深触动:自己作为博士生,连与想研究题目有关的文献都没有搞清楚。就这样,我开始每周研读经典论文,每天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末了,田老师说:“你的想法不错,是A级期刊的水平,但是想要达到在顶级A+期刊发表,还要培养好的学术‘taste’(品位)。”回来后,我把这短短的一句话品味了好久:学者的追求自然是突破学术前沿,但更高的追求应该是对社会有价值,对国计民生有贡献。

第二次是在我对前途感到迷茫的时候。那是在博士三年级,一方面自己的论文进展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身边的同学纷纷在筹划三年甚至提前毕业。在朋辈压力下,我向田老师表达了自己希望尽快毕业的想法,田老师听后给我讲了他自己求学的故事:从北大毕业后,他首先在美国读完经济学硕士才开始攻读金融学博士。“我们在盖的是一幢参天大楼,”田老师说道,“参天大楼需要扎实的地基,不在于一朝一夕。”回想起田老师的第一节课,不是金融学ABC,而是一堂“劝退”课——他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讲述了顺利拿到博士学位,乃至投身学术研究所要经历的种种考验。但实际上,我知道田老师幽默背后的良苦用心,他真正想说的其实是要做好学问,首先要耐得住寂寞。

如今工作后,我和田老师依然有着学术合作。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我想这就是理想中的导师吧——为你的成就而骄傲,更重要的是在低潮的时候支持你,在迷茫的时候点醒你。

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

研究中国经济,没有比清华五道口更适合的地方。五道口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熠熠生辉,无数卓越的师兄师姐们从这里毕业后,成长为业界精英、学术领袖和被委以重任的监管人才。

清华五道口吸引我的,不只是这些响亮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深耕祖国金融实践的光荣传统。清华五道口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金融的发展史——她的毕业生们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法人股份制银行、第一家上市银行、第一家证券公司、第一只基金……学院的发展始终与祖国发展的脉搏相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正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

除了本土情怀,清华五道口给予我们的还有国际视野。作为博士生,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学院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资源。每周各类学术讲座,邀请来自全世界的优秀学者与我们分享科研成果;图书馆丰富的数据库,让我们放开手脚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更不用说那一流的硬件设施,以至于坐在哈佛商学院的阶梯教室,我都倍感熟悉。

当我走出学院,与来自世界顶级高校的经济学、金融学毕业生竞争,我丝毫没有感到技不如人,反倒是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结合,让我在数千名申请IMF经济学家岗位的经济、金融学博士中脱颖而出,成为多年来唯一一位从中国大陆院校博士毕业的入选人。

跳出舒适圈,拥抱大舞台

把外语特长与金融背景相结合,将经济研究融入政策建议,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我从事的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最向往的工作。如今的我,每天从事着三方面的工作:

代表IMF与多国政府谈判磋商,协助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首要任务都是如何尽快控制疫情、恢复生产,对此IMF历史性地批准了6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分配,满足全球各国对储备货币的长期需求,提升全球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我们的职责就是敦促成员国通过对内和对外经济政策的设计,在短期内有效地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在长期内实现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我还参与对成员国经济状况的追踪和预测。每年,IMF都会发布两次《世界经济展望》,其中对全球经济以及各大经济体发展趋势和增长前景的预测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这项工作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系统性地评估我所负责国家的经济基本面、经常账户、外汇储备、资本流动等状况;二是识别潜在的金融风险,就货币、财政、金融等政策组合提供适当的建议,以维持成员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我还与同事进行着多项学术和政策研究。目前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能够对抗气候变化、促进绿色转型的经济政策,例如如何衡量碳定价、提高碳税、绿色投资在内的一揽子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如何在国际层面推动各国政府的政策协调和一致行动,以及如何与各国央行和各大监管机构合作创造绿色金融网络。虽然身在美国,我却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发展,从事着与中国“碳中和”目标、房地产市场、科技创新等相关的研究,在跨国实践中吸取他国的先进经验,争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未来,我希望能够成为熟悉国际金融体系规则、了解未来金融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为我国金融外交事业添砖加瓦。从清华五道口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我能够走到今天,除了个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学院的培养,和我身后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由衷地希望在走向国际舞台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同行者和更多的五道口人。

(本文节选自《紫藤花开:离开清华五道口之后2012—2022》相关篇章)

《紫藤花开:离开清华五道口之后2012—2022》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2022年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十周年。本书旨在生动展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这十年间的育人成果,通过十年来五十位毕业校友(金融学/专业硕士、金融学博士)讲诉自己的故事,展现他们离开校园之后的发展轨迹及成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走向广阔世界,把握和顺应时代大势,将个人生命融入历史的洪流,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成为中国金融向前发展的关键力量,做与伟大中国梦同行的清华五道口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