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潮】“赏花经济”不能“昙花一现”

“五一”将至,春夏之交,全国许多地方都处于赏花高峰期,踏青赏花的照片遍布微信朋友圈。加之受疫情影响,近郊游火热,自然更是带动了“赏花经济”,一些地方也把赏花作为今年的重点产业之一。例如,成都市今年首次在提振赏花经济上出台优惠政策,河南发放转向资金补贴用于升级赏花春游产业和延伸乡村产业链。

绿水青山带来了赏花美景,也由此形成了赏花产业。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赏花经济”相关企业达到520万家,其中去年新增注册116万家,增速显著。从地域分布看,山东、江苏和广东相关企业最多,这也与花卉产业所需的自然条件和交通区位要素不无关系。

不过,“赏花经济”虽热,但也有“昙花一现”的隐忧。这是因为,大部分花卉的花期较短,最佳观赏期有限,加之景区收益多为单一的“门票经济”,甚至部分花卉集中的公园是免费公园,连“门票经济”的边都摸不上,收益自然有限。尽管一些地方试图打造“赏花经济”的产业链,即向“二次消费”引流,寄希望于消费者在花卉景区周边进行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但这样的消费同样受花期限制。

“赏花经济”向“二次消费”引流,这个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二次消费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吃喝住宿,这样的模式只是将过去的农家乐、郊区游增加了一个赏花吸引点而已。换言之,拓展“赏花经济”,还要在“花”本身上做文章。

事实上,当下一些地方的“赏花经济”,正在陷入同质化竞争,因为同一类花卉的种植地域接近,花期相同,往往相邻地域在同一时间段,拥有类似的花海,这样的同质化竞争显然是低效的。一个地方发展“赏花经济”,首先就是要在技术上打破花期限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通过调整花种延长花季,甚至做到三季乃至四季花海,使得“赏花”成为全年的消费品牌。

古人赏花,饮酒作对,各地风俗本有很多。换言之,赏花赏得不仅仅是花本身,也可以融入诸多赏花文化元素,让游客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享受文化盛宴。自然,也会有连带的文化消费。

其实,花海景色各地不同,全国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市花,既与当地气候有关,也与城市人文气息相呼应。京津开月季、上海白玉兰,重庆赏山茶,济南看荷花——如何将各自地域特色的花种融入文化元素,并由此产生各类衍生产品,值得思考。毕竟,春天花会开,待到鲜花绽放时,观赏它们的,或许不再只是本地消费者。而这,也能持续延续“赏花经济”的生命力。

赵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