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棋盘村,农民在大棚内忙碌。新华社记者 张楠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当下,粮食总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东北地区春潮涌动,清雪扣棚、翻地整地,农耕物资到户到店、水稻育秧提前启动……肥沃的黑土地上,一幅春耕备耕图景徐徐铺开。

受前期气象条件影响,东北地区大部土壤墒情较好,利于春耕整地、旱地作物播种和水稻播种育秧。但部分农区也因为今年降水偏多,出现土壤偏涝、不利于农机大面积作业等情况。

如何在气象条件利弊兼存的情况下指导农民趋利避害?这考验着农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怀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的热忱,带着持续助力粮食稳产增产的决心,气象部门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为保障东北春耕春播顺利开展、打好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贡献气象智慧。

充分释放农业气象专家价值

3月25日,黑龙江省延寿县开始水稻育秧,时间比去年足足提前了15天。

“气象局的专家让我们今年尝试提前育苗,这可是个好主意!”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洪亮解释道,提前15天育秧,播种时秧龄就能提高到45天至50天,秋收时产量也许就能增加200到300斤。据延寿县气象局预测,当地去年封冻前土壤墒情较好,加之今年春季气温略高、土壤解冻加快,让提前育秧成为可能。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东林乡玉泉村种粮大户尹铁柱在听到农业气象专家来田间调查土壤墒情的消息后,特意在路旁等候,想让专家给予指导。原来,他家去年种了120亩水稻,但由于地势低洼,水稻产量不好。农业气象专家在了解情况后,根据今年气温偏高、降水偏多的趋势,建议他水田变旱田,改种大豆。尹铁柱欣然采纳这一建议,“你们解决了我的大难题,今年一定丰收”。

在这片黑土地上,农业气象专家的作用和价值被充分释放,多年来深耕基层的经验和专长真正注入一颗颗种子、一株株秧苗,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希望。

“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黑龙江调整种植结构,计划扩种大豆1000万亩。黑龙江省气象局成立了农业气象服务专班,加强对市县的技术和产品指导。同时,组织分析气候变暖后的积温带变化,将新的划分结果及时提供给农业生产决策部门,应用于全省农业种植结构科学调整。

对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内蒙古27个产粮大县正积极筹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这一模式能有效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的问题,实现玉米、大豆一季双收。相比单一作物种植,复合种植对种植户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科学看天”提出了更多需求。

3月25日,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11个乡镇开办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班上,兴安村村民李忠实听完气象专家的讲解后表示:“复合种植对俺们来说是个新鲜事,希望气象部门及时发布种植指导信息,不误农时。”

与此同时,兴安盟气象局与农牧局加强合作,针对带状复合种植的紧迫需求,分析了近30年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和大豆种植气候区划数据,提出了针对性的大豆扩种建议。

“与气象部门合作,能迅速确定适宜种植大豆的气候区,有利于全面推进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兴安盟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金锁说。

疫情防控与春耕备耕“两不误”

4月上旬,吉林省自西向东进入水稻育秧播种期。此前,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该省,但农时不等人,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与春耕备耕,稳住东北大粮仓?这是气象服务面临的全新挑战。

春节刚过,吉林省气象部门就以起步即是冲刺的姿态筹备春季生产气象服务,制作年景展望,滚动做好春季预测。同时,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三到位”工作机制,即信息服务到位、技术保障到位、专家支撑到位,组建全省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形成上下贯通、支撑有力的服务体系。

面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农资、农具未动,气象线上服务先行。

疫情突袭以来,吉林各级气象部门每隔5天,通过实地测量或观测站获取不同深度土壤相对湿度和干土层厚度数据,为涉农部门和农民大田播种提供参考;省气象学会和农业气象服务专家面向广大农民开展多轮气象科普讲座,讲解天气变化的应对措施和水稻育苗关键期的注意事项。

从线下转到线上,变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是服务的尽心、尽力、尽责。依托“三到位”工作机制,吉林省气象部门保证气象信息准确及时抵达农民手中,确保技术支持不断档、专家到田看“病”不受阻,为种粮人夯实了底气,也为全年粮食丰收打好了基础。

4月,好消息传来。随着东北地区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春播期,吉林多地出台农民返乡春耕的具体办法。截至4月10日,全省各市(州)返乡人次达9.4万,水稻种子到位率达99.3%,化肥、农药到位率与往年基本相当。

视线转向辽宁,3月频繁到访的雨雪天气给常年干旱的辽西地区解了渴,目前土豆、大蒜等早春作物的播种工作已展开。但过于充沛的降水,对本不缺水的辽东南地区而言有些过犹不及。春湿阻碍了旱田春耕备耕的脚步,频繁的雨雪和不稳定的气温也影响了水稻的播种进程。好在清明后,气温回升、风力增大,农民纷纷抓紧有利时机,抢晴备耕。

4月10日,辽宁省灯塔市东黑山屯村水稻合作社,一块块长方形的育秧盘搭乘传送带进入棚内,农户李荣光将育秧盘上的秧苗摆得整整齐齐。“进棚咱就不怕了。啥时候能移栽到地里,咱还得等气象部门的预报哩!”李荣光笑着说。

原来,李荣光清明前从大喇叭里听说今年雨雪多、气温不稳定、需要抢农时,便赶紧组织农户加快农耕准备,抢着晴天整地翻土、筛育苗土、搭棚育苗。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就像一颗定心丸,让李荣光们心中有数,心里有底。

4月中旬,辽宁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启动春耕春播气象专题服务,分区域、分作物、分时段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为打赢夏粮丰收这关键一仗再添把力。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东北地区坚持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不误,在气象工作者的全力保障下,春耕备耕正有序推进。

让我们期待金秋,喜看稻菽千重浪!

(本报记者 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谷星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