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县中的发展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区县高中在高考升学率和办学质量上遥遥领先,改变了千千万万乡村学子命运,“县中辉煌”令人瞩目。但近年来,不少县域普通高中出现优质生源流失,有的甚至招生招不满,教师“跳槽”“出走”,办学质量一路下滑……“县中怎么办”引发社会关注。
2021年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政策扶持令县中发展难题得到一定改善,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还需迈过多道坎。
招生招不满,生源流失怎么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一中是全旗最好的高中,旗里的学生曾以能考上乌丹一中为荣。然而,从十年前开始,乌丹一中开始出现招生困难,一度连招生计划都完不成。附近的喀喇沁旗锦山中学情况也类似。校长杨俊清说,学校前些年曾计划招8个班,结果只招到4个班。
类似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县中的生源去哪里了?记者了解到,本世纪初,随着民办学校或民办公助办学模式兴起,一些学校利用灵活的办学自主权,跨区域“掐尖”高分生源,获得竞争优势,抢走了一部分优质生源。此后,一些省市级中学也加入其中,“抢生源大战”愈演愈烈,越来越多成绩优秀的学生离开县中。
重庆一位县教委负责人无奈地说,去年中考全县前100名的学生,有70多个升入主城区读高中。当地高铁通车后,主城区学校的“虹吸效应”更加明显。
地处福建山区的永泰县第一中学,由于高分生源大量外流,已经连续多年没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校长张厚林说,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市区优质教育的吸引,更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市区就读高中。
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解决县中问题,首先必须稳住生源。《“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坚决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防止县中生源过度流失。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在稳生源方面采取措施。在福建三明,全市12个县区的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实行统筹安排,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招生,严禁违规争抢生源、“掐尖”招生、跨区域招生、超计划招生和提前招生,将大部分生源留在了本地高中。
福建三明宁化一中课间跑操活动。新华社记者 邓倩倩 摄
“加强招生管理是第一步,留住生源关键是要真正提升县中的吸引力。”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丛斌建议,可以鼓励县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在错位发展中增强吸引力;同时继续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增加农村学生的升学机会。
老师“跳槽”“出走”,师资困难如何解?县中流失的不仅是生源,还有大量优秀教师。在内蒙古赤峰市,曾有县中一年内被挖走7名学科组长和班主任,还有一所县中的化学老师被全部挖走。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县中教师总体缺编7.7万人,3776所县中的学生与教师比超过国家标准。
“县里财政收入少,县中教师不如地市级以上地方的教师工资高,待遇远远低于市直学校。由于没有乡村补贴,县中教师的待遇可能还赶不上乡村教师。”重庆市一所县城高中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几乎每年都有教师申请调动,收入较低是重要原因。有的教师拿到市级赛课奖项后,很快就有主城区学校开出高价来“挖人”,让更多老师“人心思走”。
除了流失,教师队伍老化和结构性缺编也是不少县中面临的问题。因县级财政能力有限,难以招到师资补位,教师队伍老化严重,有的县中教师平均年龄超过50岁。此外,由于新高考改革后一些学校实行走班制,不少县中还面临一些学科教师缺编的问题,实验室老师等严重不足。
《“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对恶意从县中抢挖人才的学校,停止其各类评优评先资格。
“禁令对维护县中师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县中留不住人才的多方原因。”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发达地区和城区学校坐拥区位优势,还能给出更高的薪酬待遇,薄弱地区的财政实力有限,面对高薪挖人很难有“还手之力”。他建议,进一步强化省级、市级统筹,切实提高薄弱地区县中教师的工资和生活待遇,为他们创造事业发展的空间与环境,才能更好地留住好老师、吸引优秀人才。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的探索已初见成效。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原国家级贫困县。当地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县中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得到同步改善,近三年的高考成绩连年取得突破。随着教育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当地教师流失率大幅降低,曾经大量外流的高中生源也出现“回流”势态。
福建三明宁化一中机器人社团。(采访对象供图)
升学率下滑,办学质量怎么抓?大量生源、师资流失后,县中的办学质量急剧下降。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我国有县域高中7243所,占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半壁江山”,县中学生占到普高学生总数的近六成。但近年来县中的升学率整体大幅下滑,一些省份考取重点高校的学生集中在少数几所“超级中学”,有的县中已连续多年无缘清华、北大,有的甚至“高考最高分仅超一本线10分”。
“县域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底色,县中不仅寄托着当地群众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殷殷期望,还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说,如何为县中“造血”、提升办学质量,是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消除大班额和有效控制大规模学校,提高县中经费投入水平等。
当前,各地开始探索多样化发展的普通高中教育模式。在内蒙古赤峰市,当地通过招生改革将生源留在旗县,提出分层次办好优质精品高中、学科特色高中、品牌职业高中,拓宽学生升学途径。作为二类高中的宁城县八里罕中学,大力开发体育、艺术等多样化课程。近3年,有近200人被体育和艺术类高校录取,本科升学率超过很多生源更好的一类高中,实现了“低进高出”。
内蒙古峰市宁城县八里罕中学校园橄榄球运动。(采访对象供图)
托管帮扶机制也是加快提升县中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三峡库区的奉节中学,“双师课堂”成为数千名学生的学习日常。借助互联网技术,同学们通过屏幕与400多公里外的重庆八中学生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按照双方签订的帮扶协议,奉节县每年还派出教师到重庆八中进行跟岗学习,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提升县中教育质量,让县城和乡村的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赢得更多的机会。”张志勇等专家建议,要站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加大对县中的教育投入和帮扶力度,激发县中办学活力,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和公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