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群体需要的睡眠时间不同,不同个体对“充足睡眠”的感受也不同,归根结底,睡眠是自己的。
“睡觉就是我的‘秘密武器’,从小每天晚上睡 10 个小时,现在也是。 ” 谷爱凌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充足睡眠是自己的成功秘诀之一,不少网友听后纷纷表示羡慕。
羡慕的背后,是公众睡眠水平普遍下降的事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联合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我国民众睡眠时长不足,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相比十年前时间缩短近1.5小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3·21”世界睡眠日前夕,这份报告的发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份最新年度睡眠数据,也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睡眠问题的关注。在校学生、职场白领、务工人员、科研工作者……不同身份、不同行业的人们,或多或少会受到睡眠问题的困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高。
教育部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初中生平均睡眠时长为分别为9.5小时和8.4小时,与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过重的学业压力,是造成学生睡眠时间缩短的主要原因。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学生会花更多时间完成作业,这在面临升学压力的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成年人睡眠时间的减少,是由夜间娱乐时间增加和加班压力共同造成的。根据社科院的调研,在谈及“因花时间在手机上而导致失眠”的情况时,31.1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时”,18.7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总是”。很多研究也认为,手机屏幕的光线会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当代青年夜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动辄“刷夜”的活动,无疑以牺牲睡眠为代价的。
加班对人们休息时间的挤占不言而喻。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企业虽然并未出台硬性的加班制度,却在努力营造“让员工留在单位”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员工提供免费夜间就餐,为更晚离开办公室的员工提供打车报销,还会在夜间开放免费健身房等设施。这些“福利”,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员工的作息。
人们容易忽略的事实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睡眠情况会互相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通常以负面结果体现。比如,家长睡眠时间较晚,就可能让子女觉得晚睡理所当然;而子女熬夜完成作业,也会导致家长不得不推迟就寝时间。相较于早早入睡的带动作用,家庭成员更容易在晚睡这一点上“达成一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将高中生晚10点就寝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大代表的良好愿望值得肯定,但法律的作用在于执行,比起原则性地对睡眠时间作出规定,更应当想方设法消除青少年的晚睡因素。数据显示,在“双减”政策实施后,61.53%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了。对照睡眠状况调查,“双减”的成果需要进一步巩固,青少年形成良好睡眠习惯仍然有待科学引导。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而在夜生活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如果晚睡确实成为一股社会性潮流,那么从确保整体睡眠时间的角度考虑,允许更多人“晚起”也是一种思路。近年来,一些地方推迟了上学时间,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而更多用人单位也可以考虑实施弹性上班制度,让员工有机会睡一个懒觉。其实,即便是从企业运行效益考虑,这一尝试也能产生正面效果。毕竟,在大城市通勤时间动辄半小时以上的情况下,员工若被要求早早到岗,便很容易打瞌睡、精力涣散。与之相比,灵活考勤能提高员工支配时间的自主性,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
不同年龄群体需要的睡眠时间不同,不同个体对“充足睡眠”的感受也不同,归根结底,睡眠是自己的。改善睡眠状况,也需要每个人做好自我调节:面对娱乐生活的诱惑,加强自控力;面对不合理的加班要求,勇于维权;在家庭生活中互相督促、勉励,让全家人都拥有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