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通知,部署启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推进就业见习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升就业能力。通知提出,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全年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为青年提供充足见习机会。多渠道搭建见习供需对接平台,畅通岗位募集渠道,力争把有意愿的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都组织到见习活动中。通知明确三方面支持政策。一是补贴支持。二是税费支持。三是激励推动。(央视)
十部门联手启动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充分展现了自上而下对于“就业见习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其所能调动的资源、所能创造的机会,以及对劳动市场所能产生的撬动效应,势必值得期待。
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其核心逻辑,就是运用行政影响力,激励市场加快用工需求的集中释放。因其体量巨大,且完成时间限于“本年”,因而对于“见习”增量的拉动,必然是立竿见影的。定时定量,在求职者供给侧基本盘未变,而需求端爆发式扩容的语境下,相关青年人群实现充分见习,有望成为大概率事件。舞台已经搭好,接下来就是激活毕业生的见习意愿,提升见习过程的含金量,并最终拉动从见习到就业的高效转化。
基于扩张性政策实施的“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新计划当有新气象。作为一个公共项目,该计划的整体设计和细节安排,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参照过往高校“毕业实习学分制”的得失经验,其实不难想见,该计划所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说,各方为了完成指标摊派进行敷衍式“见习”:企业或者心猿意马走个过场或者顺水推舟想着“多占白工”,而见习人员则是迫于压力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被动“见习”。若是这般,见习虽热闹,终究只是空转。
“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要想落到实处,最核心的一点,还是要提高从见习到“留用”的确定性。这就要求,真正从实际情况出发,按需设岗、按需进人,而不是为了见习而见习。随着稳就业保就业政策精准发力,“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理应与宏观政策加强衔接融合。见习,必须是一个增强职业技能、强化就业竞争力的过程;见习,也理当是一个推动供需接洽、拉抬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
深度挖掘潜能、集中释放潜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同样可以看做是一种逆周期调节工具。见习,既是“就业准备”,也是“准就业”。抓好这一关键性节点,以点带面,整个劳务市场将有望达致高水平的新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