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澎湃新闻从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会主委吴志明处了解到,今年他将提交《关于畅通省际边界堵点,推动接壤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吴志明表示,我国幅员辽阔,全国省级行政区有66条省级行政区陆路边界线,总长5.2万千米,在这些边界两侧共分布着849个县级行政单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9%。这些边界地区自然及人文资源等要素丰富,素有“金边银角”之誉。作为特殊的区域类型,除相互间具有较强带动性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我国省际边界地区大都远离经济中心的辐射,地处边缘区,是经济发展的“洼地”,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区域间协调发展难度较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省际边界区域发展取得较大进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但省际边界区域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是交通相对不便。吴志明表示,边界县市大都处于偏远山区,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交通便利性、通达性低。很多边界县市缺乏高速公路、高铁等现代交通,有的县域公路等级不高,与接壤边界邻县大多数乡镇之间还处于不通公路的隔阂状态,造成人员往来不便、农副产品输出困难、生产要素流动不畅。

其次这些区域还有财政收入不高的问题。边界县市多属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历史欠账较多,经济发展缓慢和落后,财政相对困难,大多数边界县(市)的财政年度收入都在10亿元以下(如广东梅州边界县大埔县、饶平县等财政收入约为7-10亿元)。因此,边界县域的财政主要依赖于国家、省、地政策性补贴。

此外,边界县市科技教育、绿色金融、电子商务、法律服务等方面人才缺乏,大企业家留不住,科技特派员、支教帮教虽解燃眉之急,但无法扭转人才匮乏的状况。接壤边界县市协同发展困难、招商观念滞后及土地性质变更相对随意等也是造成边界县落后的主要原因。

为此,吴志明提出建议,应该打破传统行政隶属思想观念。边界县域应摒弃“桥头堡”“北门户”“南大门”的地域思维,要主动融入接壤发达地区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协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实现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彻底打通省际边界节点、堵点、断点,畅通大循环,加快生产要素流动,构建区域大市场。

其次,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边界县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支持推动边界县市高速公路、高铁和海陆港建设。大力推动边界县市跨省县县通公路、跨县乡乡通公路,支持县道按国道标准建设并适度享受国道标准资金补贴。持续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的投入,补齐短板弱项,夯实边界县域持续发展的基础。

此外,加大政策支持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边界县市创新产业协作模式,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有效对接。加大对边界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政策性优惠贷款,增强边界县域财政对转移支付资金的自主安排能力,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吴志明认为应推行“飞地经济”模式。推行“行政飞地”,边界县域与周边临近省份县域抱团发展,由强扶弱,统一实施“结对子”帮扶,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帮扶边界弱县可持续发展。创新干部挂职锻炼学习方式,邻省交界县域干部可以互相交流挂职学习锻炼;推广“飞地经济”,按照产业链协同需求,推进临省交界县制定新发展阶段协作发展方案,开展精准结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飞地”产业园。探索跨省县域之间建设“双向飞地”,推行共享经济合作体模式。如,福建浦城、诏安与浙江江山、广东饶平等县的企业搬迁至对方落地的,而接受方县市可采用土地、厂房等资源入股,年终参与税收分红,推动资源优势互补、协同抱团发展。

吴志明还建议,从县域发展、振兴乡村实际需求出发,务实谋划从邻县发达地区引进周末工程师、农技师、电商网红、企业高管等人才协助挂点工作,形成人才共享机制,推动技术转化为产业,助力边界县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