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在举办。分布在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的12个竞赛场馆,3个冬奥村、主媒体中心等非竞赛场馆,备受瞩目。无论是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还是首钢滑雪大跳台“水晶鞋”,亦或是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一项项令人惊叹的“冬奥工程”,惊艳世界的“中国速度”和高质量成果,体现着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冬奥会场馆设计前拜访专家、各地取经。冬奥会场馆的设计是在“理论上可行,现实中无先例”中摸索前进的。为了制出有利于运动员滑出最好成绩的“最快的冰”,“冰丝带”的建设者们四处拜访专家、辗转各地取经。通过紧紧围绕“最快的冰”和绿色低碳目标,在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创新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让“冰丝带”成为全球首个使用该技术制冷的冬奥速滑场馆;通过智能科技的开发应用,创新了智慧集成和数字孪生平台,把“冰丝带”打造成一座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能自我调节的智慧场馆。“冰丝带”智慧场馆建设者们秉承精益求精的设计理念,最终形成了科技亮点纷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方案”,为冬奥会圆满成功提供了重要支撑。
冬奥会场馆建设时拼搏奋斗、攻坚克难。冬奥会场馆建设是聚焦“建好”“用好”目标,“一刻也不停”抓工期进度的。为了给冬奥会提供良好场地保障,冬奥会场馆的建设者们在小海陀山凛冽的寒风中值守,在寒冬的夜晚作业,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进行6次冰面修复;为了给运动员们提供更好的天然挡风屏障,“雪如意”被架设在山谷之间,并为每根支撑雪道的柱子单独制定了模板及架体,最长的桩打到了地下23米,正是冬奥会场馆建设者们披着星光、浴着晨露拼搏奋斗、攻坚克难,以“一步也不能错”的态度求建设精度,勇于突破技术、能力、格局,让由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组成的冬奥场馆建设的“中国方案”,在绿色、环保、可持续方面为奥林匹克树立了新标杆。
冬奥会场馆运行中精准检验、精细调控。冬奥场馆运行是以两小时实现“冰冰转换”助力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为此,经过冬奥场馆建设者们反复钻研攻关,在赛时,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将冰面赛道的温差将精准控制在0.5摄氏度,以保证冰面硬度一致,减少外界因素对于运动员滑行水平发挥的影响,同时利用“最强大脑”收集计算智能传感器实时检测的场地湿度、温度、风速,观众数量等,调控座椅送风系统和除湿系统,让冰面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此外,还通过激光扫描跟BIM模型进行比对,检验、保证冰场下12万米不锈钢制冰管道处于精准位置,保证冰温均匀。正是冬奥场馆建设者们精准调整、精细调控最终让两个场馆,不同的冰面,为奥运健儿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催生了更多好成绩和新纪录。
冬奥赛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当我们感叹“冰丝带”的黑科技、运动健儿的好成绩时,还应该关注到正是冬奥场馆建设者们从设计到调控的精益求精,正是有他们精准把握了每一个细节,才呈现出了这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冰雪盛会,这是工匠精神的展现,更是中国精神的彰显。
(作者:钟吉祥)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