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贵州产引信如何实现“上天入海”,记者在贵阳经开区的一家“小巨人”企业找到了答案。
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航天电科)凭借其自主可控的设计研发能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生产水平,将一根引信做到极致,助力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制造业迅猛发展。
(资料图)
贵州航天电科生产车间。
从最原始的引爆功能,到成为动力设备的安全保险,再到具备近距探测功能,引信的发展伴随着其使命要求、市场发展动向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功能也逐渐完善。
“市场对设备安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机械类引信设计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013年,企业决策层便立即启动调研、人才招引等计划。”贵州航天电科第三研究室主任张瑞飞告诉记者,“当第一次接触全电子引信,就感觉找到了方向。”
贵州航天电科生产车间。
第一个“吃螃蟹”,从来都不容易。“一直到2020年,全电子引信的设计研发还没有突破。”张瑞飞告诉记者,,一开始,多年深耕机械类机电引信的贵州航天电科的“老师傅”们,因成熟度久久无法提升,便从寻求优势单位联合研发着手,“必须有自主研发实力才能让产品持续发展。”
2020年,贵州航天电科成立研发中心,随后,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全电子引信问世,其指令与信号途径安全组件的全流程技术均实现自主可控。“我们参照当下最先进的技术,加上原本多功能、低成本的机械引信技术,两者相结合,我们生产的全电子引信产品性能实现全国同领域技术领先。”贵州航天电科第三研究室设计师王建刚告诉记者,这种全电子引信在技术含量上比“来料”加工的产品高出很多。
全电子引信研发攻关只是贵州航天电科技术创新的冰山一角。2020年以来,航天电科先后累计实施了40余项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申请发明专利超 120项,授权专利90余项。
贵州航天电科生产车间。
制造“高精尖”的产品,还须拥有先进的制造工艺。
机器人从AGV系统获取配件订单后,自动从智能化料架上领取配件,然后送往智能化贴装生产线……在生产车间内,不管是精细的生产组织,还是自动化的现场管理,或者齐套的材料供应,无不彰显着求精求新的贵州航天电科人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每一块印制板都有唯一对应的二维码,记录生产流程中的每一步工艺参数,便于系统自动采集生产数据,依靠“电子履历”,得以精准追踪所有数据,实现全流程质量精细化管控。
“智能化贴装生产线与传统生产线相比,产品的贴装精度达到了30微米,而且产品质量控制由原来的产品最终检验前移到过程检验,一次提交合格率达到99%以上。”贵州航天电科电装车间副主任刘瑶向记者介绍。
贵州航天电科生产车间内,正在运行的智能运货小车。
2021年,得益于全电子引信的全面应用,贵州航天电科正式步入“机械 全电”多功能、低成本引信研发生产模式,产值破6亿大关,营业收入破5亿。
创新拼搏、奋楫而上,除了加快智能化生产,贵州航天电科还全力加快数字化研发。如今,贵州航天电科一年内最少能研制20余个型号的产品,最快能在42天内完成一个产品的交付,而按照以前的研制速度,一般情况3到5年才能研制1个产品。
作为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贵州航天电科已形成近炸引信、触发引信、通讯设备、数据链一体化设备等多元化产品格局。未来,企业将力争成为探测制导与引信专业的国内一流企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桂榕
编辑 方亚丽
二审 陈露
三审 孙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