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资料图片)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一年一度的七夕悄然而至

你给Ta准备今日份的浪漫了吗

海报制作:杨绍辉

其实

贵州人自有刻在骨子里的浪漫

作为非遗大省

灿若繁星的非遗宝贝令人欣喜

既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又极具地方特色

这些藏在非遗里的贵州式浪漫

你们都知道吗

今天就让我们

用非遗之线牵有情人之心

不止七夕,更要朝夕

苗绣

纺织和刺绣似乎是一项融入苗族同胞骨子里的能力。世世代代,苗族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纯手工绣制的嫁衣。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能在凯里、雷山、台江等地区看到传统的苗族服饰。

苗族刺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技艺,以针法精巧、图案文雅、色彩丰富而闻名。

苗绣分为羊绣、结绣、辫绣、打糅、牵红绣、织花、抽纱等,花样大致分为以果绿、翠绿为主体的几何图案型,以绿色为主的自然形态图案型,以山水、花草、龙鱼等为主的绘画图案,无论哪一种图案,都形象生动。

水族马尾绣

拥有悠久历史的三都水族马尾绣,在水族女子的手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是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水族人家的女儿从很小起便是看着长辈们刺绣长大的,到了适当的年纪,就开始学习刺绣。

每个出嫁的水族女儿,在生下第一胎的时候,其母亲都一定会来看望外孙,不仅仅是关爱女儿,她们还会将早就做好的马尾绣背带送给外孙,表达对孩子的祝福和期望。如果说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外婆送的马尾绣背带,那一定要属女儿出嫁时母亲备下的婚服,一针一线都是母亲对孩子的爱。

苗银

在贵州的这片神秘土地上,银饰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仿佛在述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当人们穿梭于少数民族村寨之间,银饰的铃铛声伴随着欢乐的歌舞,迎接着远方的来客。

苗族银饰以其独特的大、多、重风格而闻名,蝴蝶、蜻蜓、花鸟虫鱼等图案构成了银饰的主题,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着自然的灵动和生命的活力。传统苗族银饰多由男人打造,经过二三十道工序,把打好的首饰送给自己的心上人以表心意,这也是苗族同胞特有的浪漫。

蜡染

蜡染,与扎染、镂空印花、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蜡染文化在我国以贵州最为集中。贵州省80%的地区都生产蜡染,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尤盛。

贵州蜡染,以白麻为底、以铜刀为笔、以蜂蜡为墨、以靛蓝为引。蓝底白画,至简之色,开出至繁之美。

贵州蜡染取材十分广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图案精美外,还在于那些无规则的“冰纹”。

大方漆器

大方漆器是贵州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与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明、清时期曾列为贡品,生产皇宫中用的凤冠霞帔、顶子盒、朝珠和妇女用的花箱、蝴蝶针筒、针红盒以及文具盒、茶叶瓶等。

大方漆器制作工艺流程繁杂,主要有制漆、胎胚、灰地、漆地、装饰五大工艺,一件漆器须经50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漆器成品造型古朴雅致、漆色润泽生辉,产品经久不褪色,是贵州省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

玉屏箫笛

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以生长在玉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个工艺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明、清两朝被列为贡品。

玉屏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就是取材于萧史弄玉吹箫引凤的爱情神话故事,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含蓄而隽永,雌雄并吹,恰似情人对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箫仙笛”之美称。

赤水油纸伞

“伞”的出现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代汉字中,“伞”由五个“人”字组成,象征着多子多孙;客家方言里,“油纸”又与“有子”谐音,油纸伞被寓意为“早生贵子”。赤水油纸伞制作工艺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上百年历史。

上乘的油纸伞制作工艺传承古法,86道工序全手工操作,从削竹到石印绘图都是全手工,没有使用机器。材质也固守传统,保持着古法天成的韵味。

打一对耳环,绣一条围巾

染一张手帕,等一人撑伞

七夕送非遗

愿得一人心

白首不相离

(素材来源: 新华社、光明日报、贵州省文化旅游厅、贵州广播电视台、多彩贵州网、贵州画报、澎湃新闻、天眼新闻以往报道)

综合整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迟

视频制作 任琳

编辑 吴一凡

二审 晏海艳 李劼

三审 闵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