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妇联组织开展贵州省巾帼科技人物宣传工作,得到有关部门、省内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型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的积极支持和推荐。
讲好科技创新故事,展现巾帼科技力量。首批贵州省巾帼科技人物与大家见面了。
(资料图片)
人物名片:王彩云,毕节市市管专家、市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当地中药材研发领域的名人。她利用所学专业,对中药材发展进行探索研究,不断创新,8年发明中药材专利20项。她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实体经济,指导毕节辖区中药材种植企业改良种植技术,不断提升中药材品质,增加经济收益,使林下长出“金疙瘩”,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走进毕节市七星关区白马山国有林场天麻种植基地,20多名工人正在林下忙着挖天麻,大伙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正是天麻采挖时期,我家离林场很近,骑车只要10多分钟,每天来挖天麻能挣100多元。”来自七星关区碧海街道丁家寨社区的赵传惠说。
为把中药材产业培育和打造作为毕节市七星关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产业,贵州林贝天麻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七星关区种植中药材约2000亩,主要以天麻为主打产品,预计年收益1200万余元。
“以前种植中药材不懂技术,药材产量和药材质量不理想。现在好了,有中药材种植专家来指导,山窝窝里也能种出‘金疙瘩’。”贵州林贝天麻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黄训发说的这位专家就是王彩云。
黄训发算了一笔中药材发展经济账:在王彩云未到来之前,在林下每亩种植天麻40多平方米,亩产200至250公斤。在她来之后,经过她的精心指导,亩产天麻达到了300至350公斤,药材产量和品质得到双丰收。同时,每天为当地村民提供20多个劳动工次,每年提供8000多个劳动工次。
“最近3年来,王彩云每月都会来基地指导中药材种植、培植、加工等,通过‘以工代训’方式给大家培训,让大家学习种植技能。我们的中药材发展能有今天,王彩云绝对功不可没。”黄训发感慨道。
今年33岁的王彩云来自云南宣威,8年前在云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经毕节市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毕节市中药研究所工作。
从2015年开始,王彩云作为省、市科技特派员致力于农业农村产业扶贫工作,主要从事中药材栽培与应用相关专业技术工作,服务毕节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先后主持或参与实施国家、省、市级项目29项。
期间,王彩云奔赴在毕节辖区各中药材种植基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奔走在田间地头寻找症结,答疑解难。经过调查试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累计解决疑难问题9项,引进抗病高产半夏资源8份,研究高产配套技术4项。
“工作中,我更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通过采取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措施,全力为毕节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王彩云说。
王彩云介绍,“传统种植天麻采用大窝,每平方米种植一到两窝麻种,每窝天麻收益30至40个,因个头小,每窝只有3至4公斤;如今进行技术改良,将大窝改良成小窝,相同的麻种和用地面积,产出的天麻个头增大,产量增至6至6.5公斤,药材品质也得到提升。小窝种植还可预防虫害的传染。”
随着技术改良,在毕节辖区采取小窝塘式林下仿野生栽培方法种植天麻,选取A9蜜环菌培育黄天麻近4000亩、乌天麻近1100亩,经田间测产,按每亩40平方米计算,每亩产黄天麻箭麻鲜品73至329公斤,平均亩产量为270余公斤;亩产种麻43至219余公斤,平均亩产量为114余公斤,平均每亩总产值约为1.22万元,与传统种植方法相比,每亩能增加3500元。每亩产乌天麻箭麻鲜品85至543余公斤,平均亩产量为221余公斤,与传统种植方法相比,每亩能增加4400元,效果显著。
8年来,王彩云围绕毕节市道地药材天麻、半夏、刺梨、党参的良种选育以及繁育技术研究,先后在《中成药》《中药材》《中草药》等期刊发表论文36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在王彩云看来,“发明的专利需要转化为实体经济,让山窝窝和林下长出‘金疙瘩’,帮助种植企业(户)增加收益,提高药材品质。只有这样,努力才没有白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高富
编辑 李娟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