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人间烟火气,更是市场中的活跃因子。小店和地摊,作为身边随处可见的“小确幸”,无疑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愉悦和抚慰。

近段时间,“摆摊”“开店”“创业”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这些躺不平的年轻微观经营主体感受如何?让我们走进店面,听他们讲讲收获、谈谈期待。

抱着咖啡豆开工厂式咖啡店


【资料图】

装修温馨的小店。

在一间咖啡馆的吧台里,伴着蒸汽咖啡机发出的“嘶嘶”声,咖啡师正在调制不同风味的咖啡。餐桌前,几位烘焙师正对今天生产出的豆子进行品鉴打分。

这是一片属于咖啡的天地,400多平方米的工厂区和约100平方米的体验区组合成了一个叫做“横贯咖啡”的工厂式咖啡店。

刘开胜是横贯咖啡品牌创始人,这家工厂式咖啡店凝结着他与咖啡打交道20多年的热爱与心血。

“只记得很苦。”第一次接触“咖啡”这种黑褐色的饮料,对于20岁不到的刘开胜而言只是工作需要,彼时的他在沿海城市某家连锁品牌咖啡店里当店员。

“那时的人们比起喝咖啡本身,更多是需要一个有咖啡衬托的空间。”刘开胜回忆,曾经的人们进咖啡馆最喜欢点蓝山咖啡;因为商务需求的增加,各种咖啡会所如雨后春笋,行业欣欣向荣,但人们对咖啡豆本身的关注并不太多,甚至刘开胜自己也从未关注过咖啡豆的产地、风味、烘焙程度、冲泡手法……

转变很是偶然。2007年,刘开胜无意间网购了一包咖啡豆,冲泡过后,竟然品尝到明显的花香。这让他初次感受到了咖啡的神奇:花香、果酸,浓郁、苦涩,不同的产地,不同的烘焙方式竟能让一颗小小的的咖啡豆散发出多样的香气。

从那以后,刘开胜开启了他的咖啡探索之旅。他转战独立咖啡馆做咖啡师,在一杯杯的冲泡和品鉴中,学习不同产地咖啡豆的特征,琢磨不同的烘焙方式给咖啡豆带来的变化,同时他也在贵阳拥有了自己的咖啡店。

刘开胜去年3月创立建设集咖啡豆烘焙工厂和咖啡品鉴、体验、教学为一体的工厂式咖啡店,以全链条模式为贵阳本土咖啡市场带来更多选择。

虽然远离闹市区,来喝咖啡的C端客流有所减少,但刘开胜有自己的想法,比起开一家咖啡店,他希望这样的模式更有利于专注咖啡本身。

“还在继续折腾吧,目前就是要踏踏实实地烘好豆子,做好每一杯咖啡。”就像他给横贯咖啡品牌设计的logo:戴着棒球帽的男孩,抱着一粒咖啡豆大步朝前迈去,去探索关于咖啡的一切。

奶茶杯里装故事的“赫茶”小妹

谢沐卿正在制作奶茶。

在赫章县临街的一间橱窗内,谢沐卿正在仔细地制作奶茶。这是一家茶水吧,店内装修风格十分有特色,舒缓的音乐和茶香让人感到放松。店长是一个年轻的姑娘,“欢迎光临赫茶”,她笑着说。

“大学时,我就想回到老家,做好一杯来自赫章的良心奶茶。”谢沐卿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老家赫章开了间奶茶店,取名字的时候,选择了象征家乡的店名“赫茶”谐音“喝茶”。

店里用的杯子,是谢沐卿与朋友亲自设计的,上面手绘了赫章韭菜坪的风景画。“韭菜坪是我们每个赫章人的骄傲,也希望家乡的美景能被更多人看到。”谢沐卿说。

为了制作好一杯好茶,谢沐卿坚持原料的品质,不断研发新的茶品,在茶叶的选择上,除了用外地高品质茶叶,谢沐卿也坚持着在毕节各地寻找良好的茶叶。

研发新品不易,但她却热衷于学习和研究,因为她说:“想要制作出独一无二的茶,真正来自赫章人、来自赫章的茶。”

慢慢,这杯有情怀、有品质、有味道的茶也收获了大量“粉丝”。“赫茶”成了小县城里一个小小的“聚集地”,吸引着人们来品茶、休闲。

谢沐卿小店所在的这条街是赫章县传统的赶场点,每逢赶场天便有很多周边乡镇村民到这里卖菜。谢沐卿看到菜贩们随身带着个水瓶浇菜,经常会缺水,便设置了一个免费的取水桶,供大家取用。

“没想到老板年纪这么小,还这么有爱心。这杯水让我觉得心里暖洋洋的”一位菜贩说。

如今,谢沐卿的小店已经开了快两年,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备忘录。备忘录里,感人的故事已有厚厚一叠……

“与一位孤独的老人成为朋友、认识了一群可爱的人、救助了需要帮忙的小女生、与一名独自周游的人交谈梦想和人生……”她的备忘录里记满了温暖和力量。

“我爱这个小店,是因为这个小店已经超脱了它的本质,这不单单是我一个人的店,还是很多人避风的‘港湾’,我会坚持下去的。”谢沐卿说。

咖啡其实也可以很甜,因为人定胜天。谢沐卿喜欢用这句话鼓励大家。

“赫茶,是来自赫章的一杯真心。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我受到过关爱,也感受过温暖,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沐卿的眼神坚定。

梦想开女装店的摆摊两姐妹

在贵阳市南明区青云市集内,沿着猫街走进深处,“mini咔嚓”白色招牌下的店铺里,各类饰品陈列其中,最靠里处放着一台大头贴拍摄机。一位穿着黑色外套的长发女孩正在整理店内货品。

“我叫袁成芳,这家店现在由我一个人经营。去年11月,在集市里正好看到这个店面在以每月6000元的价格招租,我就萌生了盘下店铺创业的想法。”袁成芳说,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她租下店铺开了这家大头贴店。

自己设计、装修、采购和宣传引客,二十岁出头的袁成芳交了一个季度的房租和押金,用6万元开起了这家小店。

经过试运营,去年12月,“mini咔嚓”大头贴店正式营业。小店在跨年夜迎来大量顾客,逐步走上正轨。

“青云市集是贵阳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再加上我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传了我的创业vlog和店铺日常,意外获得很多流量,越来越多的顾客通过网络平台知道了我这家店。”袁成芳说,到目前,大头贴店所有成本已经通过营业回收。

袁成娜的小摊。

在袁成芳的影响下,她的二姐袁成娜开始了摆摊创业。“我之前有一份较稳定的工作,受妹妹的影响,我选择了辞职,在恒峰步行街开始摆摊售卖饰品。”袁成娜说,收入虽不高,但对于初次尝试经营的袁成娜来说,已经是很大的鼓励。

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给自足,袁成娜对自己的摆摊生活充满信心。“我清楚摆摊有风险,收入不稳定,但是作为过渡期的尝试,我认为是值得的。”对于未来,姐妹俩有更长远的打算,“我们想一起开女装店,把事业做大做强,然后每天都有空和家人一起吃晚饭。”

袁家姐妹的创业并不是个例。“我们在恒峰玖巷市集有60多个摊位,大十字有40多个摊位。有的摊主是公司白领、IT精英、大学生,每个摊主都有他的故事。”恒峰步行街摊位负责人彭先生说,文创、小吃、饰品、潮品等摊位较多,汽车后备箱、集装箱、帐篷、摊架等形式都有。这些躺不平的年轻小店里不止有生意,还有一个个不大不小的梦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庞博 陈大炜 夏民 周睿

编辑 郝梦

二审 钟俊怡

三审 赵宏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