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约”出乡村餐桌新风尚 贵州黔东南“合约食堂”观察》,报道贵州黔东南在人口相对集中的30至50户的自然寨,利用闲置学校、办公楼、集体仓库等资源,整合部门项目建设资金、社会能人捐助、群众自筹等多渠道资金建设“合约食堂”。实现减少办酒成本、减少安全隐患、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办酒数量。具体报道如下:


(资料图片)

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坌处镇的三门塘村,三面环水,风景怡人。在这个古老又秀美的侗寨里,“三门塘合约食堂”是一处醒目的建筑。

走入这幢灰白小楼,右手边是厨房,划分为洗菜区、炒菜区、出菜口、洗碗区,窗明几净;左手边是可供200人用餐的区域,头顶有风扇,桌椅板凳整齐摆放,墙上的“合约食堂”各项管理办法一目了然;走上二楼,有几个包房和一间可容纳百余人的会议室,内外部装修简约又不失古色古香。

今年4月,村民彭泽伟为母亲办丧事,他向村委会申请,在“合约食堂”办了15桌酒席。“八人一桌,八菜一火锅,够吃不浪费,有了‘合约食堂’,大家不攀比了。”他说。

原来,过去群众在家门口办酒时,有钱人家发50元一包的香烟,能上15道“硬菜”,一般家庭若发五六元的香烟,菜品也比较普通,就感觉脸上挂不住。“现在‘合约食堂’办酒,规模、标准是统一的。”彭泽伟说,“我只要买好菜,找好帮厨,最后给村里交100元卫生费就可以了。”

黔东南州被誉为“百节之乡”,各种节日很多。然而,长期以来,节日、婚丧嫁娶中农村滥办酒席成风,攀比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让干部群众很头疼。2014年,天柱县渡马镇群众为抵制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陋习,率先自发成立“合约食堂”,后在全州推广。由村党支部牵头,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在人口相对集中的30至50户的自然寨,利用闲置学校、办公楼、集体仓库等资源,整合部门项目建设资金、社会能人捐助、群众自筹等多渠道资金建设。

有“合约食堂”的村寨,群众办宴席必须在“合约食堂”,并明确承办宴席的种类、标准、规模、申报流程等,只承办婚丧嫁娶宴席,并纳入村规民约。各地办酒标准不尽相同,如三门塘村“合约食堂”申办宴席制度规定,各家各户办酒席不能超过30桌,每桌不能超过12道菜,每桌酒席总价不超过200元,香烟每包13元以下,酒以每瓶20元以下的米酒为主。

“群众推选乡贤人士等成立‘寨管委’,负责‘合约食堂’管理和运行维护,村两委对每场酒席安排专人监督,对违反规定行为及时劝导制止,对不听劝导的,由‘寨管委’成员、村两委共同对当事人和酒席主办者批评教育,并纳入‘星级文明户’量化评比考核。”天柱县常务副县长杨长燕说。

在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记者看到,“合约食堂”的外观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滥办酒席危害大,群众辛苦赚的钱,很多成了礼金送出去,吃了酒心里却有怨气。”占里村党支部副书记吴春光说,今后寨子里的红白喜事都在“合约食堂”办,可以实现“四减”,即减少办酒成本、减少安全隐患、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办酒数量。

在黔东南,各地还不断探索“合约食堂+”模式,将简单的办酒场所转化为集村民议事、调解纠纷、政策学习、开展文化活动的综合场所。如雷山县依托国企平台,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办“合约食堂”,制定“合约菜谱”,既解决搬迁群众在县城酒店办酒费用高昂、回村办酒不方便的难题,平时还为安置点就业群众、快递小哥等提供经济餐,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搬迁安置点。

据黔东南州纪委监委统计,截至目前,黔东南州16个县(市)共建有“合约食堂”408个,其中由村集体自主管理经营的占八成,每个“合约食堂”均明确专人管理,累计承办酒席8000余场,每桌规定价格一般在180元至280元之间,每场平均节约各项资金1万元以上。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 李贝多

二审 张婷

三审 田旻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