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山里生活兴许比城里好,来榕江县栽麻镇丰登侗寨看看杨成兰就知道。与大利侗寨由外来者主导乡建不同,杨成兰作为寨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首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2016年,她在丰登侗寨创立了以侗布织染技艺保护与传承为使命的“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2021年,被评为省级脱贫攻坚优秀先进个人。
(资料图)
10月27日,杨成兰在工作室接受记者采访。石凯 摄
10月末,站在丰登侗寨的村口,杨成兰家正在“大兴土木”,在现有“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的基础上,她还要扩建民宿和一个活态微型博物馆。“最初只是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渐渐地就成了致富带头人”,杨成兰直言没有想到,却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3月种棉,8月摘花。摘下棉花后,经选棉、轧花、搓棉,绞纱、排纱、捡纱,染布、捶布、蒸布……这是侗族人传承千年的古法织布步骤,也是深埋在杨成兰心中的声音。重拾手上记忆,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看到了乡村的寂寥。“那些年,年轻人都出去务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与孩子。”但杨成兰每次回家,侗布穿在身上,那特有的植物香味与温度,都让她流连忘返。
日常工作中的杨成兰。
2016年,杨成兰辞职回乡,开始了织布、染布、销售土布的创业历程。没有地方当生产作坊,就用废弃的猪圈搭个棚子;没有足够量的织布机,就翻山越岭这村、那村地找;会手艺的妇女们半信半疑,杨成兰就自己上……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各个环节和技巧,琢磨其中繁琐的工艺。比如,除了传统的蓝靛草染色,加入柿子皮、密蒙花、枫叶、杨梅树叶、朱砂根块等原料,会使得植物染的触感柔软光滑,色彩层次感更加丰富,并带有独特清香。
杨成兰的努力和坚持为事业换来转机,因为独具匠心地研发,“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出品的侗布逐渐打开了国内外市场,每米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远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村子里的妇女看见杨成兰真的把生意做成了,也纷纷开始接下订单。“平时都在家带小孩,小孩去读书了,我就来这里上班,一个月工资3000元到4000元。”村民吴福香说。
当地妇女在“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工作。石凯 摄
在杨成兰看来,走到这一步真不容易——从过去侗族妇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不能给家庭带来收入;到现在发现有个手艺真不错,不出家门就能创业就业,“大家对自己有了信心”。据悉,“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创立以来,带动当地300多名妇女一起从事织布染布,平均每人每月实现增收1500余元,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随着侗布的市场认知越来越高,纷至沓来的渠道商涌向了僻静山村。幽林水井、木楼人家、古法技艺、歌声绕梁……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每一位造访者。杨正兰发现,来访的渠道商们带着家人儿女宁愿在家里打地铺,都不愿意去县城住旅店,“因为难得来了就想要彻底体验”。于是,她将家里的房子改建成民宿、餐厅,为有需求的客户定制“非遗+生活美学”的研学产品,尽可能地提供全方位服务。杨成兰表示,通过这样的在地体验,可以使更多人认识传统侗布织染技艺,了解传统侗布织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今年夏天,游客前来体验侗布织染。
今年5月,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点赞“倚山人家手造生活工作室”吸引游客体验侗布织染,10月,央视新闻频道《身边的变化我生长的地方》再次播出了杨成兰返乡创业故事。如今的杨成兰,庆幸回到家乡,在植物的香味与温度中穿行,成为一个造梦者。对于未来,她很有想法。“侗族有领客回家的习惯,我希望村子里的人家都能够改建出一间房来做民宿,把前来体验侗布织染的游客们领回家。”
改建中的民宿。曹雯 摄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图/除署名外受访者提供
视觉/实习生 黄露
编辑/彭芳蓉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