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多彩贵州有多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贵州处处青山绿水,气候立体多样,耕地资源虽然有限,但全域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条件得天独厚。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贵州坚持“一县一业”,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凯里市2022年累计完成蔬菜种植2.39万亩,蔬菜种植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图为当地村民在舟溪镇舟南大坝粤贵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采摘豌豆尖。(2022年3月16日拍摄)

台江台盘乡阳芳村现代农业园,村民在管护农作物(2018年12月6日拍摄)

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祝坝村,村民在采摘西红花。(2020年10月29日拍摄)

丹寨县龙泉镇五里村连片的蔬菜大棚内温暖如春。图为村民正收贝栗南瓜(2019年12月19日拍摄)

2018年以来,贵州蔬菜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不断发展。“十三五”期间,贵州蔬菜种植面积从2015年全国排名第8上升到了2022年的第4位,正式进入到全国第一梯队的行列。

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将全村水田,汇集成3000亩连片的大水田,引进种植高山茭白,全村503户庄稼人共同致富的心也由此聚得更拢了。图为村民在茭白水田里施肥除草(2020年4月20日拍摄)

贵州把野生蔬菜作为一个重要种类来发展,计划到2025年,建成30万亩野生蔬菜基地,成为全国野生蔬菜生产大省。图为位于黄平旧州镇的贵州野生蔬菜基地,村民在采收人工培植的时令野菜(2021年7月5日拍摄)

福泉凤山镇竹王城村村民采摘莲蓬(2020年7月25日拍摄)

惠水好花红镇佛手瓜产业园是贵州最大的佛手瓜基地,带动该县发展佛手瓜种植5万余亩。图为好花红镇弄苑村村民在佛手瓜产业园采收佛手瓜(2020年7月16日拍摄)

龙里湾滩河镇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一片勃勃生机。图为当地村民采收豌豆尖(2019年4月2日拍摄)

今年,贵州蔬菜产业发展协会会员就从年初的56家增加到207家,涉及生产种植基地168万亩,种植品种覆盖甘蓝、菜心等贵州十个优势蔬菜单品。

威宁立足低纬度、高海拔、强光照、温差大的区域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以白萝卜、白菜、莲花白为主的“三白”蔬菜产业,通过加强科技支撑、品牌培育、产销衔接,逐步形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蔬菜生产基地。图为当地群众在草海镇同心社区白萝卜种植基地清洗、分拣萝卜(2019年8月17日拍摄)

威宁哈喇河镇牛街村苦荞种植基地,当地村民收割苦荞(2022年8月29日拍摄)

花溪黔陶乡马场村村民在田边小溪分拣、清洗刚采摘的香葱(2020年3月17日拍摄)

开阳县楠木渡蔬菜保供基地是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之一,2022年可实现7500吨蔬菜产量,产值突破3000万元。当前,楠木渡蔬菜保供基地每天能为贵阳市供应10万斤蔬菜。图为当地村民采收彩椒(2020年9月16日拍摄)

2022年,贵州将落实“十四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以高质量发展统揽,以绿色为底色,以市场化为导向,突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深入推进全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是: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稳定在1800万亩、3000万吨、950亿元以上。

位于万山区高楼坪乡的九丰农业博览园是“农旅文”一体化景区。图为大树林村村民在九丰农业博览园里采收“千禧小柿子”西红柿(2020年6月19日拍摄)

西秀区黄腊乡以500亩以上坝区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图为龙青坝区村民采收莲藕(2020年3月19日拍摄)

七星关碧海街道柏杨林社区的盛丰农业科技示范园,将科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推进当地乡村振兴。图为柏杨林社区群众在园区进行冬季管护(2019年11月26日拍摄)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供基地的建设,贵州蔬菜销售也有了市场保障。蔬菜产业产值占贵州12个特色优势产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蔬菜全产业链带动从业人员近千万人。

兴义义龙新区德卧镇八光海子坝区凭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东风,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蔬菜产业,带动当地及周边群众务工增收。2021年,基地产值达3100万元。图为当地村民采收菜心(2021年1月3日拍摄)

钟山区南开乡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图为当地村民采摘豇豆(2022年8月3日拍摄)

蔬菜产业,铺就贵州乡村振兴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慧 杨涛

特邀摄影/蔡兴文 沈光勇 郭君海

编辑 程洁

二审 旷光彪

三审 李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