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遭遇了140年来最大的一次降雨。7月30日上午,位于房山区史家营乡的杨林水村因为大雨的侵袭,断水、断电,很快就与外界失去联系,成为“孤岛”。
(资料图片)
8月3日,有先头部队进入失联村庄,带来卫星电话,村子这才恢复了卫星通讯。8月4日凌晨,武警部队立即组织力量,徒步挺进杨林水村,运送物资并展开救援。记者跟随武警部队一同前往,8月4日凌晨4点出发,7点左右抵达贾峪口村,这里已经没有了通讯信号,直到8月5日中午,随部队撤离出,才恢复通讯,失联的30小时中,记者记录了这场救援的全过程。
挺进!向着“孤岛”——杨林水村
杨林水村共有370人,以老人孩子为主。虽然杨林水村恢复了卫星通讯,但是村里的实际情况不容客观,道路几乎全毁,许多老人、伤员需要转运,更令人揪心的是,气象预报8月4日有雷阵雨,降雨很有可能再次引发险情,村里人员的转运显得更加急迫。
这次行动,战士们要陆续运送大约9吨重的物资进村,包含一些应急食品如面包,火腿肠,八宝粥等等,还有一些应急药品。因为村中没有电,冰箱用不了,饭菜蔬果等食物无法存贮,所以选择了可以常温保存且保质期较长的一些食品,而且这些食品都有独立小包装,也相对干净、卫生,便于保存。
为了能多装一些食物,战士们把食品的外包装盒拆了,把零食散装着塞进背包。每个武警战士平均负重约30公斤,保障村民大概6天左右的补给。
武警战士们分发物资
大巴车开到史家营乡贾峪口村就停下来了,这里是当时开车能够到达的离杨林水村最近的地方。
目之所及,正前方有一个大豁口,整个柏油路面的三分之二都塌陷了。贾峪口村路边的河道里,有一个被冲断的桥墩,孤零零地躺在那里。
贾峪口村一处断路
贾峪口村河道里有一个断裂桥墩
此处距离杨林水村还有近20公里的山路,此时,天已经亮起来了,武警战士们一路行军匆匆,只为快一点达到目的地。
“原本这点儿距离,就是两脚油门的事儿!”随行的房山区的工作人员张竣杰有家人也是杨林水村的,今天的这趟“回家之路”,对他来说格外艰难。
一路上时不时会遇到一些自行下山的村民,他们看到武警来了,激动地向他们挥手,不住地说辛苦了。武警战士们也拿出一部分物资分发给他们,并嘱咐他们一路小心。
走在记者身边的刚入伍两年的武警战士门小彭说,他心里好着急,要走得再快点,尽快把物资送到老百姓手里,把老人转运出来!说着,他脚下的步子也快了起来。
武警战士门小彭接受记者采访
转运!救援!一刻不能停
下午2点30分,经过4个半小时的徒步,救援队伍到达杨林水村村口。眼前的杨林水村像是一片废墟。
杨林水村村口像是一片废墟
杨林水村一处倒塌的民居
道路严重损毁,小汽车整个栽进砂石里。原本的路面成了河,随着山洪倾泻下来的碎石堆满了路基。原本的村子,此刻更像是一片乱石滩。
杨林水村暴雨中损毁的小汽车
杨林水村路面的积水及倒塌的树木乱石
原本坚固的水泥路面被击碎,十几公分厚的路面断块,肆意散落着,一把不知是谁家的椅子,被山洪冲了出来躺在水流中,也许茶余饭后老乡们曾搬着它出来,在树下乘凉、聊天……
杨林水村积水中的椅子
按照约定,村党支部书记马贺书记在村口与部队汇合。因为村里有五个大队,武警救援队伍就地分成五队,分别前往杨林水村的五个大队分发物资,转运人员。然而村子沿山谷分布,村里住户又十分分散,五支队伍又分别化作更小的组,有的三人一组,有的五人一组,分别前往村民家中。
村里都是老街坊,谁家受伤了,谁家腿脚不利索,街坊邻居们基本都清楚,加上村里的干部们一直在摸排和动员,武警战士们很快展开了救援工作。
排长 杨洋
杨林水村受灾最严重的的是四大队。杨洋和战友们一组三人,来到了四大队的村民郑秀华家中送物资。
村民郑秀华家门口的塌方
“感觉像个孤岛,太可怕了!”郑秀华告诉记者,30日晚上,她听到一声巨响,随后发现山上有巨石滚落,正好砸在她家门口。这段塌方有2米多高,她和母亲这几天整夜都睡不着,害怕石头会继续落下来。当武警战士询问是否需要转移时,郑秀华说觉得目前还可以坚持,让武警战士们先去帮助更需要的人群。
村民郑秀华接受记者采访
一早负重行军,天气一时雨一时晒,路况复杂时不时就要攀岩、涉水,送完物资的武警战士们有些累了,郑秀华和父亲热情地搬来板凳,让他们坐下休息,小战士们却连连摆手拒绝,执意要走。然而拗不过老乡,他们就暂时歇歇脚,但是坚持不坐老人家里的沙发和板凳,而是席地而坐。当被问到为什么不坐,小战士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怕把老乡家里的沙发弄脏了。
武警战士们在村民家中席地而坐
送完物资后,杨洋和战友们三人又收到新的任务,要去转移腿脚不便的老人。
此时村党支部书记马贺也在四大队,在将一户老人与武警战士交接好后,他立刻赶来与杨洋汇合,带着武警战士们前往更高的位置的一处危房居民家中。
杨林水村党支部书记 马贺
“村委会上面的这三片儿,这都是最危险的!”马书记向上指了指,说“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把他们转运出去,部队来不来都得转!”
这位还住在危房里的老人叫任成丰,今年80岁,她还有一个近60岁的女儿,刚刚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家里屋后的地全都塌陷了,屋子成了危房,一旦发生险情,老人难以自行脱困,所以必须把人转运出去。
武警战士们自制担架
武警战士用腰带固定转运老人
因为担架紧张,武警战士们就地取材,从老乡家里借到一把梯子,钉上床单被褥,稍作加固,一个简易的自制担架就做好了。考虑到安全性,战士们决定给老人加上绑带,绳子不够用了,两位战士解下身上的腰带,连接起来,绑在老人的腰上,腿部用绳子固定,担心绳子太细可能会勒到老人,战士们还细心地找来毛巾,垫在绳子下方。这些武警小战士们不声不响,却把一肚子的柔情都化在了行动里。
武警战士细心地在绳子下垫毛巾
“解放军来了,心里就踏实了”
村子里一半地方都有积水,在村里走鞋子很快就会湿透,深一脚浅一脚,鞋里不一会儿就会灌入沙子。休息的时候,村支书马贺往水边一坐,脱下鞋袜,往外倒小碎石。记者看到,他的脚已经被泡得发白了,还有生出了水泡。
“这么多天,(鞋子)就没干过”,马贺笑着说,“现在解放军(武警)来了,心里就踏实了!”
踏实的背后,是武警战士们的拼尽全力!
记者跟随转运任成丰老人的小队,一同往山下撤离。战士们通过对讲机及时沟通最新情况,原本三人小组到达老人家后,与前来增援的一个五人小组汇合。8名武警战士轮换着,抬着老人往村口的安置点转移。
武警战士转运行动不便的老人
武警战士转运行动不便的老人
根据天气预报,8月4日当天会有雷阵雨,下雨可能会再次引发险情,也会增加撤离难度。情况紧急,但手里抬着的是和自己奶奶年龄一般大的老人,心里再急,武警战士们脚下却不敢有一丝马虎,每一步都尽量走得平稳。
武警战士转运行动不便的老人
转运老人的武警战士汗如雨下
转运老人的武警战士汗如雨下
杨洋这一组是当天最后一组下山的,在下撤的过程中,陆续有其他完成任务的小组前来支援。下山时,这一组已经有十几人,战士们谁累了喊一声,立马就有另一个人顶上来。
记者全程跟随,在基本无负重的情况下,走到天黑时都已经很疲惫了,不敢想象这些武警战士,负重上山,负重下山,此刻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当记者问一个小战士累不累时,他一口回答到:“不累!”可是汗水分明一股一股地从他的额头滑落……身上的军绿色T恤,早已被汗水浸透,变成了深绿色。
天边的晚霞
武警战士夜色中转运老人
武警战士夜色中转运老人
武警战士们就这样从白天走到天边绯红,再走到日落星起,完全是用意志力在支撑。晚上9点20分,经过5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和十几位武警战士的接力护送,任成丰老人终于被送到了临时安置酒店。
获救老人 任成丰
“感谢,感谢!”老人此刻早已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握住抬了她一路的武警战士的手。
和任成丰老人一样被转运下来的还有受伤的村民,有重病的老人,他们都被临时安置在酒店里。酒店前台梁梦雅说,临时安置点是不收费的。从7月30号开始,酒店就暂停接待,也是从这天起,酒店作为临时安置点,不收费。
武警部队完成任务后撤离杨林水村
此次救援,武警战士们徒步往返近50公里山路,先后运送9吨物资,这也是自暴雨失联以来,杨林水村收到的第一批大规模物资,当天武警战士们还转运伤员和行动不便的人员8人。
任务完成后,8月5日一早,武警部队撤离,记者也随着一起返回。再次经过贾峪口时,记者发现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里已经临时被修复,小车可以通行,交通也恢复了一部分。
截至发稿时,抢修队伍已将贾金路(贾峪口村至金鸡台村)抢通,标志着位于深山区的史家营乡所有村庄已全部贯通。此前记者跟随武警战士徒步走过的18公里山路,已经可以开车通行了。
目前,杨林水村的救援还在进一步进行中。
记者:曹宁 龚飞
编辑:曹宁 田刚 邓力 陈芃萱
视频剪辑:陈博 楚家乐(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