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M2.5源解析,到“天空地”立体监测网络,再到国际首个重型柴油车监测平台。经过数年不懈努力,北京的科技治污手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一微克、一微克地“抠”出了北京的蓝天。
(资料图)
早上九点,记者看到,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与污染防治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一上班,就开始启动道路车载尘负荷监测系统,这套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全市车辆经过以后产生的道路扬尘的浓度。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与污染防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曲松:
目前北京市是利用这套系统来逐月地监测、考核全市的道路扬尘污染状况水平,监测的数量是常规道路每个月累计监测有1900多条,工地出口大概有550多条次。
道路车载尘负荷监测系统监测到的数据通过终端平台,实施传回到所里,分析人员便迅速分析出该地区的扬尘情况。2014年,北京率先在全国发布第一轮PM2.5源解析结果,在北京的污染物本地来源中,移动源占31.1%,燃煤源占22.4%,还有扬尘源、工业源。随后,参照这四大来源,北京市将针对性的治理方法融入《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围绕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等污染源共制定84项重点细化措施,并压实到全市相关部门。
在大兴区康定路的一处环卫车辆停车厂,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的执法人员正在对这里的环卫垃圾车进行尾气检测。
执法人员说,目前,检测国标数值是1.2,北京地标是1.32。现场抽检车辆的检测结果都没有超过1,达到了标准。对于影响空气质量的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污染源,北京也不遗余力地开发和使用高科技手段,启动国际首个重型柴油车监测平台,进行精确监控,避免“漏网之鱼”。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执法八支队三级主办 李彬:
10年前,我们执法检查的车辆达标率大概在85%左右,去年也就是2022年,我们一年的抽测达标率达到了97.6%,通过达标率就能看到北京市现在使用的车辆状况是越来越好了。
进入“十四五”,北京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为首都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市而努力。
来源:BRTV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