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北京的城市更新其实起步很早,比如各地纷纷冒出来的文创园要论起来都有798的影子,而南锣鼓巷、五道营、大栅栏、杨梅竹斜街、北京坊、郎园系列、望京小街、劲松北、东四北大街等也都引领着一时的风尚。不过北京的城市更新却总是有点差强人意的感觉,能看得出规划口很使力气,其他部门的跟进就显得有些滞后,就好像穿着新衣的旧人,出来走两步总觉得哪里不对。
我去年受邀参与筹备北京城市更新联盟,看各区报上来的参选案例,有一个案例印象深刻,就是石景山区的模式口更新。当时还有些奇怪,要论老城复兴应该是东西城最多,怎么会轮上相对偏远的石景山区?看了一下大致方案,似乎还是复建仿古风貌的路数,就更奇怪了。偏偏这还是规划口特别推崇的案例,脑子里就把以往类似的案例过了一遍,心中不免有些担忧,担心这种官方太强势介入的城市更新难免会步入“穿衣戴帽、涂脂抹粉”的老路。
今天上午有空,恰好在西边活动,决定还是眼见为实,顺路去走一趟,用实地的体感来做个客观的评价。凭良心说,作为一名普通的游客,开始还是充满惊喜的,能看出很多用心的布景,既尊重了历史文脉(比如随处可见的骆驼元素),也考虑了年轻人的时尚潮流,到处都有打卡点(很多彩绘都是审美在线的)。走完一圈,大致可以理解这个片区更新的思路,应该是以主街的文旅激活来带整个片区的有机更新,其中就包括道路的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户区的拆迁。就眼见的生活质量来看,原来的状态确实就是城市的治理死角,确实不得不更新,如今的整治算得上造福一方。
慢慢沉下来再看,就还是感觉出来了“夹生饭”的味道。比如这里规划了好几个大的停车场,显然是为爆红后的大客流预备,还规划了步行街,人车可以有序分流。但有点尴尬的是从主路石门路进入模式口大街的出入口却是两条特别逼仄的窄路(基本上同时只可以过一辆车),还需要拐一个近乎九十度的死弯。这就好像一个葫芦,肚子倒是够大,口却是小的,不敢想象要是真成网红景点了,这个地方的交通得有多混乱!再比如这个步行街里到处都是老北京的味道,可是满街却找不到像样的店铺,我是找了一圈吃的,才在云南过桥米线和重庆小面之间选了一家。有不少看起来有点品味的店要么是没开,要么就看起来生存困难的样子(也许是因为周一上午的原因)。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是没有统一运营的,大多数的商家不过就是改头换面,并没有实质提升。
换成运营思路来看,这一片的硬伤就更加看的明显。很显然,这里的开街是为开而开,仅有表面功夫而未做细致梳理。就在最光鲜的主街上都能看出明显的乱入,主街与背街小巷之间毫无过渡,真的就是一张皮,看起来就是个半截子工程(对比来看才知道深圳万科所打造的南头古城有多难得,同样保留了城中村,却一点都不违和)。另外就是现场的管理,到处都是带着红箍的保安,但基本也就是个摆设,既没有什么引导作用,站在那里还平添几分对立的架势。最最遗憾的是,这里其实有两大顶级IP的,一个是天然的冰川博物馆(模式口其实是“磨石口”,肉眼可见冰川时代的地质遗迹,还有一个是保存了特别棒的壁画的法海寺,加上山形,完全可以设计成一流的亲子体验胜地。可惜在传播上,这三者却是截然分开的,这也能看出条块分割的问题所在!
就在我要离开的时候,看见路边草坪上赫然摆着三组大字“新起点、新征程、新模式”,这样的口号放在模式口这样的地方倒还正是应景,应当也是北京城市更新所向往的目标。应该说,作为一名城市更新的观察者,我能看到北京最新的城市更新的进步所在,也能理解其中各部门协调的不易;但作为一名热爱北京的普通市民,我还是真诚期望:北京的城市更新可以更接地气些,在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能多听点人民的心声,多走点心,多从人的角度去考虑城市问题,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