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市卫健委日前发布《北京市护理事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按照方案中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全市护士总数将达15.5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6.7人。本市鼓励和引导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护理中心等,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护理院(站)、护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
《方案》明确,到2025年,本市护理事业发展达到以下目标:全市护士总数达到15.5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6.7人,护士队伍数量持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适应健康北京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同时,增加护理服务供给。根据辖区医疗卫生整体规划部署,鼓励和引导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护理中心等。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护理院(站)、护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
要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结合分级诊疗要求和群众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护士区域注册等政策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创新发展多元化护理服务。增加“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机构数量,支持医疗机构积极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延续护理、上门护理等,将机构内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居家。
《方案》提出,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提升行动,增加老年医疗护理资源。各区结合实际,通过将部分有一定规模、床位利用率不高的二级医院转型扩建,或者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等方式增加护理院、护理中心、护理站等数量。“十四五”期间,各区提供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的机构和床位数量显著增加,逐步满足辖区内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
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各区按照相关要求,率先在完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创新多元化服务模式、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能力、健全价格支付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以点带面带动本市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快速发展。
在提升从业人员服务能力的同时,推动老年居家医疗护理发展。按照国家及本市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要求,扩大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供给。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方式,积极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
《方案》明确,加快发展安宁疗护。通过转型、新建、改扩建等形式,着力增加安宁疗护中心和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数量。按照国家及本市相关技术标准,不断规范安宁疗护从业人员实践行为,将医疗机构安宁疗护服务纳入医疗质量监测体系,加强服务质量控制和行为监管。加强包括医学(含中医)、护理、药学、心理、营养、社会工作、志愿者等多学科安宁疗护专业人员培养,切实提高生命终末期患者的安宁疗护质量。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