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蒋璟璟

“新冠病毒感染之后,因为CT照影没有肺炎表现,就被保险公司拒赔了。”刚经历了一场风波,购买了新冠保险的韩先生理赔时气不打一处来。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曾经热销的“网红”产品新冠保险理赔投诉层出不穷。(北京日报)

作为一个临时赶制、仓促上架的新险种,“新冠险”自开售伊始就被指存在巨大缺陷。这种“缺陷”,一方面是指保险条款的文本缺陷,其中关于权责利的约定,多有含混争议之处;另一方面,也是指产品本身的结构性缺陷,也即有限的保费,远远不足以覆盖掉“不确定性风险”。而从后续的走向看,当初的担忧,基本都变成了现实。“新冠险”理赔难,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反弹。

从当下回看,一度热销的“新冠险”,实在是个很不成熟的产品,买卖双方当初都属于是草率了。于保险公司而言,“新冠险”的设计,明显违背了业内普遍通用的精算模型。理论上任何一个保险品种,都必须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对保险事项的风险进行分性、估价和管理。简而言之,只有赔付成本可控、公司有利可图,才会推出某一保险产品。

但很显然,急功近利、想着投机赚笔快钱的“新冠险”,背离了保险业最基本的风控传统,最终自陷困境。我们知道,无论是寿险、重疾险还是交通意外险等等,都有着基于过往连续很多年的大数据所提供的可靠参照,出险概率、赔付金额,大致都是可以预估的。与之相较,新冠出现不过三年多时间,加之防控政策的灵活调整,这使得与之相关的数据基本面,天然存在着波动变量……急不可耐地为此推出一款专门的新冠险,无异于一场赌博。

当下而言,很多保险公司在“新冠险”上的冒险押注,显然是赌输了。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后,新冠病毒“阳性”人群明显增加,不少投保人自测抗原“阳”了,向保险公司报案后未获得赔付。银保监会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二季度涉及新冠疫情隔离相关保险等财产险其他保险纠纷投诉有2434件,占财产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24.22%。时至今日,一些保险公司已经陷入两难困境,要是按约赔付,那么基本要赔死;要是耍赖不赔,那么公司信誉、企业形象又将损失惨重。

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为一时之利,放弃必要的风控规范和赖以为生的经验传统,“新冠险”的苦果,代价沉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