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鲍南

空置体育馆变身发热患者服务点,医务人员进驻社区活动空间开展服务……为了有效应对当前这波感染高峰,本市各区创新服务、多措并举,全力提升接诊能力,尽可能将感染者问诊拿药等基本需求化解在家门口。

让更多感染者就近解决问题,这样的工作思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眼下,北京主要流行毒株为奥密克戎BF.7变异株,感染者大多为轻症,居家康复是普遍选择。这也决定了,绝大多数感染者的主要需求是买药和咨询,而这些工作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全可以承担。全力盘活暂时空闲的公共空间,不断为基层诊疗单位扩容,让有需求的市民在大冷天少跑路、少折腾,这是实实在在的便利。相关方面多多举一反三、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丰富基层服务方式,就能为大家提供更多触手可及的安全感。

以全局视野来看,夯实基层诊疗“第一道防线”的意义不仅在于便民,更在于充分实现医疗资源分流减压,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我国医疗资源紧张是客观现实,即便是在各方面资源相对丰富的北京,人均水平也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当下感染高峰阶段,各大医院的运行都处于紧平衡状态。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脆弱人群数量面前,疫情持续高位运行带来的重症和危重症风险着实不小。资源供给的紧张与救治需求的高涨,倒逼我们必须珍惜宝贵的医疗资源,尽可能降低感染率,把无症状、轻型感染者治愈在基层;同时将大医院的救治资源更多留给重症、危重症患者,实现医疗救治效率的最大化。

据流行病学专家预计,今冬疫情可以概括为“一峰三波”。当前阶段只是第一波疫情,据预测,“双节”的人员大规模流动将带来新的疫情冲击,整个新冠流行峰将持续大概三个月左右。某种程度上,挑战仍将持续,全社会都要抓紧做好更多准备工作。仅就分级诊疗来说,基层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推动。比如,摸清高危人群底数,将可能发展为重症的病人及早筛选出来;保证氧气供应等医疗资源,强化社区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持续丰富互联网医院、社区卫生体系、网络药店体系,充分满足市民全时段问诊买药需求;引导脆弱人群尽快补上疫苗接种短板,等等。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之策,各区各部门全力挖掘潜力,完善各流程衔接,让基层药够人够场地够,才能更好筑起防范疫情冲击的“护城河”。

有医生直言:走出疫情,成败全在社区基层医护。三年来,我们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扛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保持应战姿态,加大基层的资源投入,让预防的归预防,诊疗的归诊疗,实现各类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我们一定能平稳调整转段,最大程度保护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