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获悉,近期,北京城市副中心0601、0402街区部分地块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活动组织开展。最终,“通西科创新枢纽、运河水岸公园城”成为优胜方案。

规划设计鸟瞰示意图。图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城市副中心0601、0402街区地处大运河生态文明带北部端点位置,是副中心“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重要抓手,是运河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三线换乘的交通枢纽地区。

本次城市设计是落实《副中心控规》要求,完善“一带、一轴、多组团”空间格局,突出副中心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和宜居城市特征的重要一环,也是示范市郊铁路、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一体化建设,带动副中心北部地区整体环境提升,支撑城市副中心产业中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

规划设计鸟瞰示意图。图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站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又一重要标志性项目,总面积约180公顷

据了解,本次征集活动旨在汲取各方智慧,邀请具有相关设计经验的优秀规划设计机构参与,组建全流程、多专业、高水平设计团队,着眼区域协同发展大格局,挖掘区位优势,把握发展机遇,聚焦功能、交通、空间、生态、文化、实施多个维度的一体化整合设计,为项目提供多样化、高质量、可落地的一站式规划设计解决方案。

区位示意图。图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今年4月资格预审公告发布期间,共收到11个应征申请人,28个法人实体申请文件,涉及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中国香港、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其中国内联合体6家(包括中国香港)、中外联合体5家。专家从联合体组成、项目经验、技术配置、概念提案等方面全面考量和深入比选,遴选出北京市政院与中建院、中铁设联合体,波菲与清华院、伍兹贝格联合体,中规院与凯达、城建院联合体3个团队参与方案征集工作。克服疫情影响,3家联合体经过约80天的工作周期顺利完成方案设计,最终中规院与凯达、城建院联合体设计的“通西科创新枢纽、运河水岸公园城”成为优胜方案。

本次征集范围总面积约180公顷,位于城市副中心北部,南临五河交汇处和运河商务区启动区,在副中心空间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两条城市轨道交通线与一条市郊铁路线在规划区内交会,是完善副中心轨道交通体系、进一步发挥副中心区域辐射作用的重要引擎,也是示范多要素、多功能、多场景深度融合的站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又一重要标志性项目。

五河交汇处效果图。图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该地区为副中心内难得的待开发资源集中地区。现状建筑以多层办公、工业仓储和住宅建筑为主,整体风貌有待提升。一级开发区域尚未启动建设,场地较为空旷开阔。温榆河沿岸已完成环境提升,形成了舒缓、自然的滨水空间。受铁路和温榆河堤防影响,场地内高程情况较为复杂,地面高差大,对城市设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基于场地现状条件和既有规划,也可识别出多交通方式整合难度大、规划功能复合程度弱、运河景观特色彰显难等3方面挑战。提炼出三方面场地价值认识,即城市功能价值——汇聚科研创新、信息物流、商务服务等高端功能的创新转化之地;交通门户价值——承载副中心一级轨道枢纽和轨道微中心建设模式的西北门户之地;运河文化价值——传承运河商通文化的副中心大运河生态文明带北部发端之地。

水岸鸟瞰示意图。图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双核聚心,轴带塑形,坊院共生”的整体空间结构

根据城市设计方案,两街区整体空间结构将呈现“双核聚心,轴带塑形,坊院共生”。

两街区将形成以通州西站、通顺路站“站产城—自然—文化”融合创新的站城一体化核心,引领地区功能生长和公共空间体系构建。打造创新集聚和文化彰显的特色轴带,构建产业文化轴带交织共生的空间形态。构建八大特色街坊,实现创新街区、运河水岸、生活社区等多元功能场景的复合共生。

新城区将进一步完善优化副中心功能体系,完善与高端产业、精英人才相匹配的生活、服务、消费等城市功能。加强生产、生活和服务功能在枢纽地区的混合布局,保障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促进“轨道上的职住平衡”。

新城区还将提升枢纽门户地区综合人口密度,统筹集聚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提供与运河商务区其他板块差异化的商务、商业、居住产品,增置灵活、混合的生产空间,承载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发展。

一体化地区以车站中心300米范围为基础,围绕“地下连站、地上联城”的理念,打造一个“优行人、融万象、会呼吸”的枢纽。规划设计统筹考虑枢纽核与周边地区实施需求,以枢纽核心区为触媒,通过联通地上地下慢行网络,带动区域立体复合开发,链接城市整体空间格局。打造快达慢行枢纽交通体系,通过立体慢行网络和绿色廊道缝合枢纽内外、铁路两侧、运河沿岸,呈现出消隐入园景之中的市郊铁路枢纽,营造产城融合立体活力站城。

通州西站一体化地区将以轨道站点为原点,结合车站中庭,打造东西畅达的公共通廊,缝合市郊铁路两侧,带动公共服务功能和自然景观渗入枢纽建筑空间,形成站城融合的宜人空间。

通顺路站一体化地区将依托站点空间聚合作用,通过立体街区的打造和下沉广场的串联,塑造河岸边的围合式庭院商业组团,培育24小时活力商业文化街区。

此外,该地区还将构建“多廊交织、核心点缀、主题多样”的生态绿地系统,联动温榆河与小中河水岸。以温榆河、小中河滨水绿带为骨架,结合市郊铁路两侧防护绿地及主干道的林荫绿廊,构建贯通水岸、联动枢纽的多层次绿地廊道。

以站前广场、下沉公园、邻里公园、口袋公园等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园广场点缀枢纽地区公共空间。通过建设临时文化与商业设施,丰富绿地的复合化利用,形成文化展示、艺术展演、休闲体育、科技试验等功能主题公园。

新京报记者徐美慧

编辑刘茜贤校对张彦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