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申报的“江苏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据悉,保护和修复工程区处于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长江重点生态区,既是连通长江和黄河两大重点生态区的重要生态廊道,又是海岸带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科学研判,三大隐患影响水质
江苏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区,东线工程江苏段长达404公里,涉及长江、淮河、沂沭泗三大水系。从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始投运以来,从长江和主要湖泊累计调水出省54亿立方米,惠及沿线175个区(县)、22.6万平方公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冬奥会提供了优质水资源保障。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水质好坏,关键看源头。南水北调东线水质,总体维持在地表Ⅲ类水,存在部分断面水质在汛期不能稳定达标的现象。
如何守护华北地区供水生命线?从2021年开始,江苏在保护和修复工程区内开展水系、生态本底评价、生物多样性、矿山地质环境等12项调查,发现了影响水质的三大隐患。
第一,近20年,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面积共减少71.93平方公里,有效调蓄库容减少了约1.45亿立方米;圈圩养殖的无序发展等造成水系不畅、湖泊湿地萎缩。
第二,集中连片耕地减少、农田破碎化,导致农田环境容量变小;主要河湖周边氮、磷易流失的农田面积约20平方公里。氮、磷排入周边河湖,进而加重河湖水体富营养化。
第三,保护和修复工程区内共有历史遗留矿山341处,矿山开采,导致山体和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进而影响河流水质。
明确目标,夯实生态安全基底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三大水质隐患,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格局,保障水质安全为核心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保护和修复工程确定了加强生态源地保护、增强湖泊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强化河湖周边农田自净能力、提升山林水土保持能力等任务。工程计划实施湿地自然恢复12.8万亩,废弃矿山自然恢复1.4万亩;实施退圩还湖8.8万亩,湿地修复6万亩,河道整治0.14万公里,清退严重影响水系连通性的迂区;修复治理废弃矿山、采煤塌陷地共1.4万亩;重点整治洪泽湖、邵伯湖、京杭大运河周边的氮磷易流失地块3.3万亩,有效消减面源污染入湖入河。实现区域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水质安全有力保障,夯实“一轴一带三核三区”的区域生态安全基底。
同时,保护和修复工程依据流域水系的空间分布和各生态要素的作用机理,划定分区单元,布局重点项目,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科学精准施策。
保护和修复工程依据流域水系的空间分布,各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自南向北划分了长江下游干流、淮河中下游和沂沭泗3个分区。在分区内,依据湖泊、丘陵等主要地形地貌,结合主要生态问题,划定了7个修复单元,明确了差异化的主攻方向与治理策略。
沿江调水源头水生态保护修复单元主要实施通江河道岸线修复;环高邮—邵伯湖单元主要开展湿地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运东水生态修复单元主要推进水系连通和岸线修复;环洪泽湖单元以湿地自然恢复为主,推进实施退圩还湖、物种保育保护;江淮丘陵矿山单元主要开展宕口生态修复;环骆马湖单元主要实施退圩还湖、入湖河道整治、物种保育保护;徐淮丘陵单元主要开展采煤塌陷地治理、矿山宕口生态修复和湿地修复。
创新探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此外,保护和修复工程聚力创新探索,依托江苏首创国土空间生态整治试点实践,支持徐州在运河流域开展生态化整治,在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的同时、腾挪建设用地空间;以洪泽湖湿地为样本,探索湿地碳汇核算技术路径;同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创新试验区建设,力争打造一批“两山”理论实践典型。保护和修复工程着力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建设、技术路径探索、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江苏经验。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将有力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整体改善区域生态系统质量,进一步筑牢江苏湖网地区生态安全基底,培育和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质量,增强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为助推美丽江苏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记者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