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是我国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更是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通过持续开展“碧水保卫战”,我国水环境的理化指标已经接近甚至是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成绩,就是长江干流水质的年均值在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达到了Ⅱ类以上。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今天就让我们去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省,看一下湖北如何通过智慧治水,让长江治理更“精准”。

在湖北武汉市江夏区纸坊泵站旁,一项名为“清水入江”的工程正在进行第三期施工。江夏区有大小湖泊近150处,2018年以前,污水管网和处理厂分开建设,导致污水处理能力不匹配,部分污水经常漫溢到附近的汤逊湖内。“清水入江”工程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同步建设,通过智能化控制进行污水收集和防洪排涝,是我国中部地区首个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

“清水入江”工程负责人 金志宏:把整个城市化区域600平方公里的所有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一体化,把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同步来建设,保证这个区域就没有污水排放到湖泊里。

“清水入江”工程还实现了水务管理一体化调度,通过收集区域内污水管网和处理厂的水量数据,建立数字模型,对污水设施进行实时干预,实现处理能力最大化。目前江夏区污水处理能力由原来的每天7万吨增至15万吨。

武汉市民 汪先生:(水质)有很大的改变,就闻着也没什么气味了,水也很清。

除了创新治理模式,智慧治水还体现在精准上。通顺河湖北潜江段全长15.47公里,承载了206亿的工业产值和10万人口,工业和生活排放带来很大的环境承载压力。为此,潜江实行了“一企一管一监测”,精准治理企业污水。这家化肥生产企业原来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厂区雨水3个排口,经厂区初步处理后进入汉南河。园区管网改造后,企业只保留一个排污管,并安装在线监测设施,所有排水经企业自设的污水处理中心预处理后,再排入园区统一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集中深度处理。潜江市的八家重点排污企业都实施了这一改造措施。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碧水保卫战”,我国主要流域总体水环境理化指标均实现大幅好转。全国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从2011年的不到50%提升到2021年的84.9%,其中长江流域水质优良国控断面比例为97.1%,干流水质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 陈善荣:(长江干流水质)从Ⅰ-Ⅲ类水提高到Ⅰ-Ⅱ类水,这就相当于一个合格生要转变成优等生,这个不能有偏科。那么在长江干流的话,我们的考核是21项指标,所有的指标都要达到Ⅱ类水的标准,所以是很不容易的。

恢复水生态 水里有草 草里有鱼 岸边见绿

改善水环境质量是保护水资源的基础,但是仅仅有一池清水还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让水里有草,草里有鱼,岸边见绿,让曾经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恢复起来,已经成为各地面临的新问题。这也是碧水保卫战进入深入阶段的必然趋势。

在浙江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水下森林公园,两名保洁人员正划着船进行日常打捞清理。以前这里是劣V类水质的水塘,2018年以来,德清县在全县范围内因地制宜开展以“水下森林”为核心的水生态修复工作,通过种植苦草等本地水生植物,构建以沉水植物、微生物、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鱼虾为食物链的水生态平衡系统。

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沈全播:一直以来大部分河道我们在治理的过程中,都是采用了一些比如说是增加曝气、增加含氧量等等方式来改善水质,那么这种方式长时间下来运营成本比较大,通过我们(种植)水下森林,完全靠的生物净化的方式,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生物链,实现自净,基本上不需要人工过多地干预。

监测数据显示,这些以“水下森林”为核心的小微水体生态系统,各项污染物指标明显降低,主要指标达到了地表Ⅲ类水的要求,本土的螺蛳、水蚌、土布鱼等水生动物种群已经开始恢复,水体及周边景观效果也大幅提升。水里生态好了,岸上也要绿起来。在河南省黄河两岸,沿黄生态廊道的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在濮阳市范县,工人们正在黄河沿岸套种玫瑰和经济树种杜仲,未来廊道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濮阳市范县林业局副局长 陈建相:我们有几种模式,其中一个是林苗一体化,还有林下种植模式、林下养殖模式。

截至目前,黄河河南段南岸生态廊道已累计完成绿化10.7万亩,三门峡段“库岸一体、天鹅齐飞”;洛阳段“湖光山色、美丽乡村”;新乡段“河滩共赏、田园花海”。

原阳县陡门乡马何庄村村民 马宝书:以前滩区很少有鸟儿,然后现在是生态环境好了,每天几乎都有成群结队的鸟往这飞来这吃食,你看那边儿是白鹭,那边是灰的,好些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