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吃到一半,格子的手机响了。
划开手机,名为“救援队”的微信群里,一条消息格外醒目:“各队队员,接110指挥中心信息,两名登山游客因受伤被困十八重溪,请半小时内能到中心集合的队员报备接龙!”
撂下碗筷,迅速回复报名,套上救援服,格子背起随时准备着的救援包就出发了。整个过程,她只用了不到5分钟。
格子本名林云金,是福建师范大学校医院的一名护士。她还有一重身份——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队员,“格子”就是她在救援队中的代号。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登山事故也多。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成立了。这支救援队目前拥有志愿者120名,多次参与福建省福州市及其周边山地事故的救援。
20时40分,格子从家出发。同一时间,收到“出勤”指令的另外20多名队员,也赶往同一个地点。21时06分,第一组队伍集结完毕出发。随后,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队员接续出发。与此同时,后勤保障队员带着担架、后勤物品从基地赶往现场。
格子和队员们一边商量着救援策略,一边紧盯手机里被困者的卫星定位。很快,各组队员陆续抵达临时设立的前方指挥部。戴上头盔,稍作整顿,他们便向着疑似被困点出发了。
刚下完雨,山间弥漫着雾气,漆黑的山被队员们的头灯照亮。对于被困者来说,救援人员头灯投射下的一束束灯光,接近疑似被困点时发出的一声声呼喊,都是他们获得救援的希望。
山路难走,尤其是泥泞时。
格子印象最深的一场救援,也是在一个刚下完雨的晚上。
那天,救援队接到消息——一支野外活动队白天进山,出山后才发现一名队员不见了。救援队迅速出动救援。被困者所处区域没有信号,队员们不知晓被困者具体地点,只能根据野外活动队的出发时间和地点,结合技术手段和过往经验推测大致位置。救援队分几批朝不同方向寻找,搜救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5时。当时,被困人员看到了救援队队员头灯射出的光,大声呼救起来。接上头的那一瞬,双方都激动不已。
这一次的搜救同样不易。队员们冒着夜晚的寒冷进行长时间的寻找后,终于发现了被困者:两人体力透支严重,且脚部均受伤,无法动弹。处理伤口、补给食物、安抚心理……队员们一边帮助他们进行简单的处理,一边等待二组队员支援担架。最终,两名被困者在队员们的护送下,回到了亲友身边。
任务完成,队员们筋疲力尽,内心却是轻松与满足。凌晨4时多,救援队终于返程。此时,有的队员沉沉睡去,还有的队员沉浸在刚刚结束的救援中,复盘讨论着……对于他们,每一次救援都是一场战役,这次,他们又打赢了。“我们都是彼此心里的英雄。”格子说。
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平时各自忙碌,但只要为了出发救人,都会立刻把自己的事放下。有一次,一名队员驾驶出租车载客时收到救援消息,还没想好怎么和客人解释,客人就催着这名队员赶紧去救人,自己主动下了车。
一次次成功救援的背后,是刻苦训练和严格的运作机制。户外拉练、体能考核,野外救援知识培训,救援技术学习,各司其职的分工,配备充足的救援装备,实行队员末位淘汰制……一系列措施,不仅保障了队员们在每一次救援中自身的安全,也提升了这支山地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截至目前,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实施过有记录的救援行动1100多场,救助被困者超千人。(记者 王崟欣)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24日 第 04 版)
责编:张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