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精心呵护城镇“微细胞”11】

气温零下10℃,天空刚擦黑,位于山西大学城附近的一条小路上,70来家小吃摊不约而同“集合”在一起。

“老妹儿,今天吃点啥?”2米多长的烧烤车前,围着七八位客人,哈尔滨姑娘李金湘来山西晋中12年了,东北口音一点没变。“滋滋滋”,烤串在她手里翻动着,散出了油香。

“没证照、没固定摊位。为了占个好地方,经常和其他摊主吵来吵去。一听城管,心里就发毛。”回想起以前的日子,李金湘至今还后怕。

在当地,像李金湘这样的流动摊贩有3000多位。“摊贩扎堆的地方,就是群众有需求的地方。”晋中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史锋感慨,“我们给流动摊贩‘定制’专属的便民市场,让他们名正言顺地搞经营。”

精细化管理,并不容易,选址便是大问题。城市管理局想了一个新招:让摊主们推选出代表,再请摊主带着,满城转悠,寻找心仪的场地。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李金湘就是“代表”之一。

“这样的感觉太好了!我们商户有‘发言权’了,自己找的地方肯定满意。”李金湘第一时间报了名,租下了一个大约12平方米的摊位,一个月只要180元,比自己租店面,便宜好几千块钱。

没过一年,李金湘的第二家烧烤摊又在夜市出现。“体检、办理健康证明、发放经营卡……我们只要准备好资料,一次都不用跑,你看,我们都是持证上岗!”

老话讲,“一步差三市”,位置是大家最在意的事,“很公平,大家抓阄选摊位,一切流程都公开透明!”李金湘说。

“环境好了,我和‘左邻右舍’都处成了朋友,还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最近,她在群里听说政府还要在市中心建20处廉价便民市场,水气热一应俱全。“我还想再租一个呢。”李金湘说。

(本报记者 杨珏 本报通讯员 伏沼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