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因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而得名善琏湖笔,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之美誉。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制作技艺已传承上千年。
择料、水盆、结头、装套……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湖笔厂,非遗传承人王晓华正在指导工匠制作湖笔。湖笔以“尖、齐、圆、健”四大特征闻名,为了达到这几点,无数制笔匠人倾注心血、精益求精。
“以水盆这道工序为例,这是制笔的第二道工序,为保持动物毛形态,只能用冷水。”王晓华说,湖笔的笔尖一般由羊毫、狼毫制成,“水盆作业”的主要目的就是筛选出优质的笔豪,剔除杂毛,保证笔尖的质量。
(资料图)
王晓华以师徒结对方式,力行“传、帮、带”,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让传统湖笔焕发新生机。如今,王晓华所在的善琏湖笔厂已成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年生产湖笔60万支,销售额800多万元,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
“在湖笔制作这条路上走了大半辈子,希望制笔技艺和产业发展越来越好,越走越远。”抱着这样的想法,王晓华在传统手艺里搞起了创新,在时代发展中找寻湖笔新定位。根据书写者对线条粗细的要求,她已完成对“小楷白毫笔”“大楷羊毫加健笔”等产品的试制,赢得不少客户青睐和大量订单。
为了在传承中创新,南浔区市场监管局还给湖笔换发二代“身份证”。湖笔包装上的条形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二维码。
“二维码存储容量大,既能存储数字、字母,又能存储图片、音频、视频,对于湖笔传承保护和创新利用具有深远意义。”南浔区市场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学明说,今年5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与国际物品编码组织共同签署三方联合声明,推动浙江省建设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示范区。南浔区先行先试,逐步给湖笔换贴二维码。通过这张新身份证,消费者不仅能获取湖笔生产、流通、消费、监管等各环节信息,还能领略湖笔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目前,南浔区47家“善琏湖笔”生产企业的606个湖笔产品实现实体转码,10家销售终端实现应用商品二维码结算功能。
王晓华等善琏湖笔从业者认为,二维码成为湖笔的崭新“身份证”,可以带动湖笔生产制作和文旅相关产业发展。
在弘扬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进程中,湖笔产业展现了光明前景和广阔空间。目前,南浔区已制定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保护规划,依托善琏湖笔厂传承保护基地,培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制笔技艺带头人29人。不断提升善琏湖笔知名度、美誉度,投资3亿元建设湖笔工坊、湖笔文化产业园等产业平台,招引高文化附加值精品项目8个,打造了集观光、购物、体验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截至目前,入驻企业390余家,培育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3家。
让湖笔技艺传承活起来,产品的推陈出新必不可少。有着280多年历史的王一品斋笔庄,在制作传统湖笔基础上,开发大量新品,现有产品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各式湖笔多达500余种,年产量20多万支。
“我们推出定制湖笔、复刻古代名笔和文房套装,通过品牌联名和跨界合作,让老字号焕发新生机。”王一品斋笔庄负责人许剑锋说,他们打造富有韵味的文化礼品,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一些针对特定用途设计的湖笔也为笔庄开辟新市场,每到春节,笔庄对联专用兼毫笔就供不应求。
这些年,王一品斋笔庄还和网络文创公司合作,通过虚拟二次元世界,让玩家选择毛笔作为道具,拉近古老非遗和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吸引更多人关注湖笔,为线下消费引流。“不断推陈出新,让大家感受到湖笔和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使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许剑锋说。
湖笔传承发展,离不开各类市场主体和新型业态。“大家看,每一根笔毫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在南浔区善琏镇双鹿湖笔店铺,姚玉粼夫妇正在直播带货。她介绍,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讲解带货,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湖笔制作技艺,让观众直观感受匠人手艺和湖笔制作过程;借助直播带货,店铺的湖笔卖得很好。
非遗活起来,湖笔产业兴起来。目前,仅善琏镇湖笔市场主体已超过400家,从业人员接近3000人,年制笔1400万支,年销售额近8亿元,湖笔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 (经济日报记者 柳 文)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