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王鹏、李澍田)在教育部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十年来,教育部各直属高校累计为帮扶地区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44.35亿元,帮助引入企业663个,引入企业实际投资额151.6亿元,形成了校内外联动的帮扶局面。

刘昌亚介绍,十年来,各直属高校充分发挥学科、科技、智力和人才优势,逐步探索形成了应帮扶县所需、尽高校所能的特色帮扶路径。

其中,在教育帮扶方面,援建捐赠、师生支教、师资培训、结对关爱等成为高校共同行动,十年来累计培训教师11.64万人次。在产业帮扶方面,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入专业力量、促进成果转化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实现帮扶地区农业产业的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和品牌升值,十年来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77.76万人次。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认为,各直属高校坚持“赋能式”帮扶,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赋能农村和农民自我发展。

此外,为推动高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还于2018年出台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高校在农业农村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6项。各高校还围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重大需求,围绕关键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应用,在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等领域科技支撑成效显著。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深入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做法,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雷朝滋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