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乡讲国宝”文化研学营在光影墅举行。 资料图
(相关资料图)
在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东市上塘街,一座150余年的老宅,上书“光影墅文化空间”的招牌,古朴又时尚。这里放置了大量优质书籍,供周边村镇居民免费取阅;这里经常开展读书会,带领村民共读经典,共享读书的美妙和自由;时常邀请知名学者到此开展文化解读活动;带领大家走进各种珍贵的历史遗存,阅读历史古迹这本“大书”……
1980年出生的蒋理,是甪直镇光影墅文化空间的发起人。做了15年的“北漂”后,在35岁这一年,他和妻子选择来到自古风物清嘉的苏州开启人生新阶段,在江南水乡打造一个文化驿站,传播弘扬江南文化。2022年,蒋理被评选为全国“乡村阅读榜样”。光影墅作为共享阅读空间,让越来越多的读者收获诗意盎然、书香氤氲的精神愉悦。
调动村民的兴趣,让阅读“活”起来
“原来我生活了几十年的镇上,还有这样的东西,这座桥背后还有这么深的文化,我每天都在走,但有点熟视无睹、习焉不察。”听完讲座,甪直镇一位居民对蒋理说。
蒋理深度结合当地文化,举办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他想方设法整合、开拓做记者时的人脉资源,通过与出版社合作,以讲座、售书会等形式,邀请全国多位文化学者、作家和高校教授前来甪直分享历史文化,带领镇上居民和五湖四海的游客解读甪直、感受江南。比如,结合甪直的国宝“保圣寺塑壁罗汉”,开展《甪直保圣寺唐塑一览》图书赏鉴活动;结合甪直古桥众多的特点,策划《苏州古桥》《中国石拱桥》等书籍文章的阅读活动。此外,还结合甪直历史名人陆龟蒙、高启等留下的经典诗篇、甪直望族沈家“修湖堤、办教育”的仁义家风,策划相关阅读活动。
一开始,小镇居民不愿意参加光影墅的活动,有时候知名教授来做讲座,听众寥寥无几,场面尴尬。蒋理非常理解村民的顾虑,“怕听不懂,并觉得讲座内容跟自己没啥关系”。他就挨个儿给镇上认识的人打邀请电话,朋友叫朋友,一个个叫过来。“今天活动讲的是咱们甪直的文化,要不要带小朋友过来听听?”
“你做了一次活动,那些居民参加了,第一次他可能是被你叫过来的,但在参加的过程中,他很享受,有时候他会觉得很奇妙。这时,实际上他内心深处被隐藏的一些东西就被你调动出来了,后面他可能会主动加入阅读活动当中,还会帮你去宣传。”蒋理说。
在此基础上,蒋理又将阅读主题延伸到苏州市区及周边乡镇。带领读者深度阅读苏州园林书籍《说园》《东南园墅》,阅读苏州文化名人王鏊、沈周、唐寅、文征明的经典作品等。
通过阅读一本书,在时间上思接千载,在空间上视通万里。在蒋理的引领带动下,乡亲们于不断的阅读中开疆拓土,逐步建构起更加辽阔的精神世界。
“以一句话为家,这句话似乎是钢铁锻打。这愿望从何而来?不是为了令人入迷。不是为了让名字留在后人记忆里。这是对于秩序、节奏、形式的无名的需要,这三个词对抗着混乱和虚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的读诗会,也曾在光影墅文化空间举办。
波兰作家米沃什的诗歌对于甪直的百姓是否有隔阂和距离感?“一开始我们也担心米沃什会不会比较高冷,但文学真的是没有国界的。”蒋理感慨地说,“读诗会开始前,我们放几套书在那里,让人们去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就选那种很直观瞬间能打动你的,然后你把这首诗朗诵给大家,再谈一谈感受,氛围特别轻松愉悦。每一个真正投入到活动中的人,都被感染了,心无旁骛的快乐。”蒋理说,镇上的一些语文老师常带着身边朋友一起来参加活动。
探索阅读的多种方式:读、听、走、讲
在做阅读推广活动的过程中,蒋理逐渐总结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读、听、走、讲。
“最开始我们只是做读书会,在读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需要一个好的老师,一方面他可以解决我们在阅读当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另一方面,有好的老师助阵,本身也是一种吸引和号召,所以后来就加入一些公益的名人名师讲座。”蒋理说。
晚唐诗人陆龟蒙晚年隐居甪直,潜心农事,写下许多心系民生的诗文,被鲁迅誉为晚唐“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曾在光影墅为读者讲述皮日休、陆龟蒙在甪直唱和的往事,从二人的唱和诗集《松陵集》中,分析阐释唐代苏州文化景观。讲座深入浅出,让很多来自古镇的读者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因此,蒋理紧接着组织了一期活动,邀请大家一起探寻保圣寺。保圣寺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寺内西院筑有陆龟蒙墓,墓前保留了“斗鸭池”“清风亭”“垂虹桥”等历史遗迹,古韵悠悠。那一天,大家观看了寺内的千年银杏,品读善本古书《甪直保圣寺唐塑一览》《吴郡奇迹:塑壁残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甪直古镇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存,为了让阅读更有效果,蒋理会带领人们实地探访,将它们当作厚重的历史文艺书籍来阅读,这就是“走读”。
甪直古桥众多,被称为“中国古代桥梁博物馆”,蒋理对当地所有古桥的历史、特色、相关诗词、故事等进行了整理,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这里的游客都能在一座座古桥的探访中,捕捉到江南水乡的生活旧影,寻找古桥、桥碑、桥联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很多人的积极性因此被调动起来。
“我在家乡讲古桥,除了我和我们空间的老师去教这些学生之外,更重要的,我希望能够培养这些学生讲述故事、弘扬家乡文化的能力,通过他们的讲述去影响身边更多的人。”蒋理说,他特别注重“薪火相传”,尤其是鼓励和培养青少年通过阅读熟悉家乡文化之后,主动向身边的人去传播这些优秀的文化。他策划并推出“我在家乡讲国宝”“我在家乡讲古桥”“敦煌壁画小讲解员”等活动。这些了解当地文化、具有宽广视角、具备讲解能力的“小讲解员”,将成为一本本流动的“有声书”,将江南文化、传统文化,从乡村传向更远的地方。
即使身在泥淖,也要仰头看云
在蒋理看来,我们阅读别人的人生,来获得如何过好自己生活的经验。
蒋理是四川眉山人,从小听着东坡的故事、读着东坡的诗文长大,视苏轼为人生偶像。光影墅的发展并不很顺遂,尤其是疫情期间比较难过,挺过来不易,在此过程中,蒋理从东坡身上汲取了很多精神力量。
“要乐观旷达地看待生活,即使身在泥淖,也要仰头看云。假如你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也别忘了生活本身,别忘了抬头看一看云。不管你目前的境遇有多糟,都需要用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只有这样你才能迎来后面的一些转机,才能坚持到拨云见日的那一天,不然你可能撑不下去。这是对我人生帮助最大的,也希望能把我自己受益的东西跟更多人分享。”蒋理说,他最近在做一个新的“走读”系列,叫“在苏州寻找苏东坡”,希望把苏轼和苏州的缘分,包括他在苏州的轨迹,他诗文中留下的痕迹等,比较准确地整理出来。
蒋理说,他的天赋是乐观,正是由于他的坚持才让梦想开了花。“在疫情期间,尽管面临很多困难,我坚持跟中华书局合作,把一系列公益阅读活动做下来了,由此才认识了中华书局的很多编辑。2021年,我参加‘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坚持每天写日记,日记发在朋友圈被这些编辑看到,他们觉得既有现场感,整个科普也很好,就帮我约了稿,《敦煌守望四十天》才得以顺利出版。很多东西就像生活的礼物一样,但是礼物的到来需要你前面的坚持。”蒋理说,他在光影墅文化空间设置了“敦煌主题书架”,让古镇居民和游客都能领略到文化交融的魅力。“未来打算把疫情三年耽误掉的东西,重新捡起来,把阅读活动做得更扎实一点,更厚重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