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方红纸,说笑间剪刀飞舞,纸屑纷飞,精美的剪纸作品跃然眼前。在我区剪纸艺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平的工作室内,记者沉浸式体验了剪纸文化的魅力。
在刘平的指导下,记者用了不到5分钟时间,一对立体造型的“春”字剪纸作品完成,将它放置于桌上,轻轻拍动,“春”字轻盈跳动,煞是可爱。
坚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初心,她站在“三尺讲台”上,培养一批批剪纸“徒弟”,让古老艺术走到普通人身边。
【资料图】
“剪纸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记录时代的方式,我想把它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爱上剪纸,爱上昌平,爱上传统文化。”刘平说。
童年里的花蝴蝶
老奶奶们坐在村口的老树下吹着风,闲聊间,手里的纸张就变成了灵动的金鱼、漂亮的花蝴蝶,在阳光下,将剪好的窗花粘到门楹上,整个院子便增添了几分生气……这是刘平的童年回忆。
“在乡下,女性是剪纸主要的传承群体,我最开始接触剪纸文化,便是从村里的奶奶们开始的。”刘平说,一开始出于好奇,“剪纸的第一印象就是觉得很可爱,很吸引我。”于是,五岁时,她便拿起剪刀,学着奶奶的样子画画、剪剪,贴上窗花,盼望着年的到来。
伙伴们都喜欢玩,只有她喜欢跟奶奶一块儿剪纸,从花鸟虫鱼到婚嫁团花,年幼的刘平一板一眼地模仿着大人的手势,10分钟之内就能完成一个巴掌大小的剪纸,由此,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
受家庭熏陶,刘平不断摸索,花鸟虫鱼、人生百态,只要她能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她创作的灵感来源,并付诸手指与刀尖。细长蜿蜒的曲线,最窄处宽度不到1毫米,优美的线条上下4层穿绕盘结,密如蛛网,刘平还要从中继续下刀创作,让作品更加细致、精致。
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平称剪纸为“指尖上的魔术”。她的剪纸作品在制作手法上不拘泥于传统,剪刻结合,其作品既有“剪”的圆润灵动,又有“刻”的刚劲硬朗;在创作题材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反映现实,形象鲜明,古朴中蕴含灵动,纤巧中透出苍劲。
刘平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任昌平区进修学校教研员。她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在诗词歌赋、古典名著中获得启发与灵感。
双手剪出美好未来
“我喜欢剪纸艺术,也希望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和普及。”刘平告诉记者,担任教研员期间,她带领教师们一起感受剪纸魅力,在她的指导下,不少教师爱上了剪纸,有的还在学校开设了剪纸特色活动课,推动实现传承与发展。
“剪纸作品最难的是创作、构思,选择的题材既要有意义,又要引起群众共鸣。”刘平坦言,将这项传统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下去,并不容易。
在刘平的办公桌上,整齐有序地摆放着教学笔记。记者翻阅看到,课堂笔记清爽、逻辑清晰。除了上课,她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如非遗进社区、剪纸传手艺等主题活动,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剪纸技艺,弘扬中华文明。
在刘平看来,剪纸本身难度并不高。“剪得好坏都没关系,主要能锻炼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她提倡鼓励式教育,让学生拿起剪刀,轻松“上阵”。刘平说,孩子通过剪纸能够找到快乐和自信,对剪纸的兴趣也愈发浓厚。每当有孩子想要学习剪纸时,她都热情相待,耐心指导。
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里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外国人眼中,剪纸散发着别样魅力。受学校邀请,刘平为留学生现场讲授剪纸课程。留学生剪出的作品栩栩如生,她说,“这就是剪纸艺术的魅力,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讲’给世界听。”
“心中无爱”剪不了精美的作品,灵感和技巧结合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从古至今,蕴含着美好寓意的剪纸,绵延千年,兴盛不衰。刘平希望未来能够让更多孩子、成人了解剪纸,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大家带来美的享受。
呈现祖国和家乡的美丽画卷
壮观的十三陵水库、连绵的山脉、蜿蜒的小路,在刘平的《2008年奥运会》作品中,既精致又大气的十三陵水库映入眼帘。“作为2008年奥运会铁人三项赛的举办地,十三陵水库对昌平区意义重大,不仅如此,铁人三项世锦赛、亚洲杯等一系列国际顶级大赛也曾在此举办。”刘平说,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记录昌平和时代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平每每拿起剪刀和纸,心中就充满自豪和自信,“我要把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祝福深深融入剪纸艺术中,通过剪纸艺术向世人呈现祖国和家乡的美丽画卷,讲述那些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记者在刘平工作室看到,墙角边堆满了各种奖杯与证书,墙壁上挂着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红楼梦、十八罗汉、清明上河图等主题作品。“我希望将古老的剪纸技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剪纸更富内涵、更有意义,形成独特创作风格。”刘平说。
一切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现在,刘平的剪纸作品多以把握时代脉搏为主,如二十四孝文化系列、“福”文化系列、地域文化系列等作品,深受广大剪纸艺术爱好者、普通市民高度好评和由衷喜爱。特别是在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她创作的“冰墩墩”“雪容融”剪纸作品,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此外,居庸关长城、十三陵景区、银山塔林等昌平地标性景观剪纸作品,记录了时代变迁与发展;龙女牧羊、天女散花等神话故事,则用剪纸讲述古老传统文化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后排左7为刘平
“小剪纸”传递“大能量”
饱含着对剪纸的热爱,刘平致力于剪纸培训、创作、传承、普及,2016年11月,刘平剪纸被评为“昌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非遗传承人,刘平最大的愿望是将剪纸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为此,她耗费大量精力和心血在剪纸教学上,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新业态,让更多人拿起剪刀,感受剪纸魅力。
如今,在教学过程中,刘平不仅教剪纸技艺,还教人生哲理。一次,教快递“小哥”剪纸时,她发现“小哥”们状态不好,每个人都低着头,不愿与人交流。于是,刘平敞开心扉,和他们聊天,“你们能在大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他们送去吃的用的,大家都很感谢你们,你们是爱的传递者,不必把自己放到一个特别低的位置。”
刘平说,通过剪纸这种艺术形式,让他们知道各行各业都应该是充满自信、快乐的。活动后,有不少人给刘平发信息,告诉她已经转变工作心态,每天上班都很开心、很有动力。“虽然是一张小小的剪纸,但是带给了他们无限的欢乐,激发出对生活的希望,那一刻我觉得很有意义和价值。我希望剪纸艺术能带给更多人快乐和爱。”刘平说。
同时,刘平走出校门,回馈社会。她经常利用休息日到社区为妇女们开展剪纸培训,用剪纸带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带给她们向上的精神风貌。
正在读研的女儿在母亲刘平的影响下,也是剪纸的忠实粉丝。“她从小就喜欢剪纸,长大后也一直爱好剪纸,每次剪出新作品都让我点评,我们经常一起探讨作品设计。”提起女儿,刘平脸上的笑意藏不住,“希望有更多人看到昌平剪纸的精彩,让剪纸走进百姓生活,一直流传下去。”
刘平指导女儿剪纸
记者手记
剪刀翻飞、彩纸低语,咔嚓声中,一幅幅作品诞生,一个个创意“活”了。
剪纸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形式,逢年过节亦或喜庆新婚,人们常常把美丽鲜艳的剪纸点缀在雪白的墙上或玻璃窗、房门、灯笼等处,节日氛围被渲染得浓郁喜庆。
2006年,中国剪纸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让剪纸文化“活”起来,非遗传承才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正因“刘平们”的匠心,剪纸传统技艺才能“见人、见物、见生活”,更好地扎根时代,贴近群众,永葆生机。
文/向凌潇 图/许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