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务川特殊教育学校特教老师石慧芬一行四人来到学生徐睿鑫、徐彦妍家里,为他们带来语文、数学教学及肢体康复训练课程。


【资料图】

“哥哥11岁,妹妹9岁,两兄妹都是肢体残疾一级。”石慧芬介绍,针对此类无法到校上课的孩子,学校每周都会组织教师两两一组“送教上门”,为这些“折翼天使”嫁接一双双腾飞的“翅膀”。

“走十分钟就到学校了,中午还可以在学校吃营养午餐,爸爸妈妈工作忙也不用担心我的午饭问题。”说起现在“在家门口”上学的便利,毕节市金沙县实验小学学生罗宇杰的脸上满是笑容。

近年来,贵州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摆在民生保障的首要位置,每年压缩行政经费不低于5%投入教育,不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积极践行组团式帮扶、持续鼓励优质师资下沉,打通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到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落下”。

学校建起来,就近入学促公平

明亮的教室、优美的校园、丰富的玩具……2022年9月,思南县关中坝第二幼儿园迎来了第一批小朋友,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从校园里传出。

“去年我们新增了4所幼儿园,扩建了3所中学,共提供1170个幼儿园学位满足周边群众孩子就读。”思南县教育工作人员周增勇告诉记者,今年思南县还将启动4所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切实解决群众“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

孩子们在新建幼儿园里玩耍

在金沙县实验小学,崭新的塑胶操场上,孩子们正在排练着六一儿童节的节目,孩子们的铮铮鼓声响彻在校园每一个角落。

2015年,为解决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儿童入学问题,金沙县投资近6000万元在原金沙县大水小学的基础上实施了学校改扩建和校园配套设施建设等工程,并更名为金沙县实验小学。

自此,金沙县实验小学从地处偏远的乡镇学校一跃成金沙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保障学校。如今,金沙县实验小学收纳学生2619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孩子、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就有1523人,占比超58%。

金沙实验小学

好学校开在家门口。金沙县实验小学校长袁正忠说:“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办老百姓家门口满意的学校,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孩子、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就近入学,应学尽学,教育保障持续发力。2022年,贵州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324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3.4万个,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十三五”期间,贵州省累计投入资金180亿元,完成新建、改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669所,切实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子女38万人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顺利入园入学。

网课上起来,云端课堂促公平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教学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对学校教学影响日益加深,“互联网+教育”概念逐渐被大众接受,这也为贵州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新思路。

习水“专递课堂”现场

4月12日,在习水县第一小学专递课堂里,教师王欣的音乐课《八只小鹅》正通过网络直播同步向习水县杉王太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课堂中,大屏与小屏的双向互动,可视化素材及优质网络课堂资源的实时共享,通过直播教学,乡村小学的孩子也享受到了名师在线指导。

2022年,习水县投入6708万元实施了“阳光校园智慧教育”项目,共建设了352间专递课堂教室和三个课堂管理应用平台,以及4800多个“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的光纤信息点,实现全县公办中小学全覆盖,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互联网+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禁锢,教学无边界的美好愿景正在实现。”习水县教育局副局长罗雪表示,专递课堂有效解决了乡村学校师资匮乏,课程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等问题,为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去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镜像落户贵州开展试点,职业教育智慧云平台列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智慧互动录播教室、信息化管理系统项目全面建成,上千节“空中黔课”录制上传……贵州利用数字化教育托起了一个个乡村孩子走出大山的梦想。

教师“走”起来,资源整合促公平

教育要公平,完善教师队伍是关键。2022年,贵州招聘特岗教师7365名充实到农村学校教师队伍,选派1600名骨干教师、500名退休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讲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4月6日,天柱县第三小学省级课题组联合廖懿华乡村名师工作室来到天柱县远口镇元田小学,为元田小学师生们带来了数场生动的语文、数学示范课。

送教下乡授课现场

精彩纷呈的课件、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自学、互学、探究合作。天柱县第三小学办公室副主任欧阳晓善介绍,像这样的送教讲学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鼓励教师“送教下乡”,促进教育优质资源共享。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教师”。在赤水市葫市中学,每周都会有一支教育轻骑兵队伍走进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长期以来,学校缺少专业教师,导致合唱、舞蹈等专业性较强的社团活动难以开展,因为‘教育轻骑兵’的及时加入,助力学校补齐课后服务师资短板,才避免学校陷入两难。”葫市中学校长王晓敏说。

近年来,赤水市聚焦乡村学校师资不足问题,从师资富余学校遴选专业素养和师德过硬的教师,组成舞蹈、足球、心理等课程近20支100余名课后服务“教育轻骑兵”机动小队,通过县级带动、片区互动、镇(乡)内联动,实现了县域内优质师资动态配置,构建起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的“补给网”。

“一个都不能少”是贵州教育快速发展路上庄严的承诺,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深刻体现。近年来,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个个都要好”,贵州努力书写一份份充满温度的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政林

编辑 何登成

二审 王雨

三审 岳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