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依托大数据走访录入平台,确保干部走访身到,引导企业扫入惠企政策汇编二维码,确保政策知晓度全覆盖。翻开水城经开区纾困解难台账,一笔笔一单单,记录着水城经开区以精准思维开展“三级”大走访,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攻坚行动以来,千方百计为企业纾困解难的成果。

“政策找企,心中不慌”,提高纾困解难精准度,既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也夯实了高质量发展根基。

困有多重,难有千样。调研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发展定位不同,面临的困难也多种多样。有的企业生产性成本居高不下,获利空间有限,发展积极性不高;有的企业吸纳资金渠道有限,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仍然突出;有的企业着力于设备升级、技术改造,短期内无法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面临资金困难,导致无法实现良性循环;有的企业因受到疫情影响,正常生产受阻,导致产品积压,陷入信任危机;有的企业因用工成本增加,导致普通员工流动性大、专业技术人才难得,甚至出现三缺:缺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

发展中的矛盾要用发展思维解决,老郎中也要开出新药方,一副药治不了所有的病,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的做法,看似落实了纾困解难政策,实则药不对症,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导致政策组合拳打在了棉花上,不但影响企业对政策的信任度,也极易掉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纾困解难当有精准思维,唯有沉下身子做好调查研究,一企一策、一抓到底、精准滴灌,才能从根上问需解困,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马刚

编辑 李劼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