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资料图片)

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深的感悟在基层。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报今日起开设“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贵州新闻媒体‘千人百进’大型蹲点调研采访活动”专栏,推出记者基层蹲点采访“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反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贵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省上下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典型事迹。敬请关注。

11月7日早上10点,距离清镇市城区近40公里的卫城镇中心卫生院内人来人往,80余张床位已所剩无几。

“家门口能看的病,就不麻烦你带我去城里了。”卫生院走廊上,一位年轻人扶着一位老人朝诊室走去。

老人身材微胖,满脸胡楂,说话有气无力,嘴唇干裂得像是翻起的土豆皮。

“吴大伯,您的病又发作了,胸闷好点没?”接诊医生余仕伦与老人十分熟络。

“咳咳,还是和以前一样,咳嗽不停,痰多、胸闷。”老人吃力地答道。

了解老人病情后,余仕伦并没有立即开出诊疗方案,而是通过“贵州省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平台”将病情发给了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随后,他照例扶老人到病床上吸氧。

老人名叫吴成学,无儿无女,家住卫城镇平桥村,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个“老病号”。两年前,因肺部感染严重,加上城区路途遥远,吴成学来到卫城镇中心卫生院求助。

“当时卫生院没有相关专家,于是通过‘远程会诊’为老人诊疗。在上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下,成功缓解了老人病情,此后他就一直在这里看病。”余仕伦介绍。

“在镇上就能请专家看病,现在的国家政策,真的那叫一个好!”吴成学稍显宽慰道。

约半小时后,专家将诊疗方案反馈给余仕伦,治疗过后,吴成学脸上恢复血色,笑容展露。

在偏远的卫城镇能看上“专家号”,得益于远程医疗体系的建立。2017年以来,清镇市依托医共体牵头单位,在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三家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或次中心,为医共体内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

据介绍,卫城镇中心卫生院可为周边四个乡镇群众提供就医服务,覆盖人口达10余万人,通过远程医疗弥补疑难杂症治疗短板,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我们将充分运用远程医疗,大力提升内、外、妇、儿科等常规诊疗水平,让优质医疗资源深入基层。”卫城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邢杰光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思宇

编辑 徐微微 李贝多

二审 陈发文 杨韬

三审 田旻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