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获悉,近年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始终践行使命担当,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焦“两统一”职责苦干实干、奋力拼搏,在保护生态、保障发展、保卫民生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通过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有维度、守牢耕地红线有力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有广度等“八个度”举措,为贵州创造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提供了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


(资料图片)

湄潭县石莲镇沿江村村庄规划鸟瞰图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有维度,立足于贵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地理格局、“两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区位和“陡薄碎干”(坡度陡、土层薄、分布碎、水田少)的耕地实际情况,建立省、市(州)、县、乡镇四个层级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种类型共同构成的“四级三类”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初步形成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牢守耕地红线有力度,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守“耕地红线”。严控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划足划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促进优质耕地集中连片。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适度,全面落实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要求,坚持规划引领促进城镇集聚发展,加快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创新利用方式推动项目节约用地,使宝贵的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助力贵州创造发展“黄金十年”。

在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相关重大项目建设中,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规模,以“亩产论英雄”,创造了“工业梯田”“山地城镇”“梯田园区”等贵州节地经验。

贵州云岩区、七星关区、凤冈县等7个县(市、区)入选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十三五”期间,贵州单位GDP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23%,超过国家下达任务的3个百分点。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有广度,实施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乌蒙山区“兴地惠民”土地整治等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珠江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推进矿山集中“治秃”专项行动,统筹开展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行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全过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森林覆盖率达62.12%。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有速度,对全省2万8千余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按照“人防+技防”的方式,逐一落实群测群防综合防治。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建成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和专业自动化监测点7779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有效提升基层临灾快速处置能力。

实施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项目475个,解除近25万名群众遭受地质灾害威胁风险,有力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支撑保障脱贫攻坚有温度,率先探索利用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累计筹集资金441.68亿元支持脱贫攻坚。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深度贫困县“边建边报”“边占边补”,脱贫攻坚用地应保尽保。

开展农作物种植情况、易地扶贫搬迁、“组组通”公路等专项遥感监测,支撑精准扶贫成效明显。率先完成全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发现大面积富硒和富锗特色耕地资源,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提供决策参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有深度,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湄潭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探索形成“湄潭经验”。在全国率先开展矿产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全面实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制度,形成贵州“1+5+8”配套改革政策体系。

率先统一贵州省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统一房、地、林、农等各类不动产登记收件标准,实现不动产登记城乡全覆盖、类型全统一。

夯实自然资源基础成果有厚度,全省“国土三调”主要数据成果向全社会发布,筑牢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底版。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建成投用并不断完善,推动北斗导航社会化服务,累计提供服务超过3亿次。

建成省地质博物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馆藏古生物化石、岩矿标本等10万余件,开馆以来累计参观人数百万人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秀云

编辑 申川

二审 杨静

三审 王淑宜

推荐内容